崔琰说:“曹操本为丞相,升为魏公,权高位重已极,还想升为魏王,此乃贪心不足,大逆不道,崔某是在帮助他知足常乐。”
那位大臣摇头叹息:“你难道没看见荀彧和荀攸的下场?我看你距离荀氏叔侄二人的命运不远了。”
崔琰说:“生,我也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崔某哪怕死,也要反对曹操称王。”
曹操的探子无所不在。
崔琰的这番话,恰好被探子偷听到了,探子大喜,赶紧飞奔到魏公府第,向曹操报告崔琰在路上大骂他的言论。
曹操听了,忍无可忍,命令廷尉擒拿崔琰,将他关入监狱。
崔琰在监狱里,知道荀彧和荀攸的命运不久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无所畏惧,天天大骂曹操欺君罔上,欲篡汉室,无父无君。
廷尉把崔琰在监狱里的表现,向曹操汇报,曹操命令廷尉在监狱中活活杖杀了崔琰。
一名被曹操冤枉关入监狱的名士见崔琰惨死,咬破手指,用指头流出的鲜血,在监狱的墙上题写字句:“清河崔琰,天生刚烈,憎恨奸邪,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
曹操有两大特点特别明显,一是事后智二是事后善。
所谓事后智,就是指他在一件事发生前,糊里糊涂,在事件发生后,忽然变得聪明,从前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杀了蔡瑁和张允的时候,正是如此,杀了二人之后,才后悔杀错了。
所谓事后善,就是指他在一件事发生前,无比狠毒,在事件发生后,对于在事件中惨死的当事人深怀同情,后悔自己不该杀对方。对于荀彧和荀攸之死就是这样,在二人死后,他后悔莫及,深爱对方,故厚葬他们,封赏他们的家人。
现在,对于崔琰也是如此。
他在崔琰死后,想起他生前对自己的忠诚,非常后悔不该叫廷尉用棒杖活活打死他,连小猫小猫尚且有权利活下去,何况于人?自己为什么,为什么那么残忍置他于死地?在痛悔之中,他派人将崔琰尸体厚葬于河北崔家村,让他儿子顶替他的职位。
在崔琰死后,再没有人反对曹操登上魏王之位。
建安二十一年,即公元216年夏天五月,群臣表奏汉献帝,称颂曹操是周公再世,理应为王。
汉献帝只好嘱咐钟繇起草诏书,册立曹操为魏王。曹操假装三次拜辞,只到第四次,迫于万般无奈,含泪接受了魏王的爵位。
从此,曹操头戴冕旒冠,悬垂的玉串变成了十二串,曹操再乘车出府,乘坐的是跟皇帝媲美的金辇,车前车后的仪仗队规格和皇帝相同,曹操出入之地,都有士兵严加防备,曹操又命人在漳河邺郡建筑魏王宫。
曹操风光已极,无限风光欲传扬下去,需要后继有人,接下来必须册立世子。
曹操正妻是丁夫人,没给曹操留下一儿一女。曹操的妾室刘氏生下长子曹昂,曹昂死在宛城。曹操的次妻卞氏生四子,长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熊。曹操决定立卞氏为魏王后,至于立谁为世子,却不能决定。
三子曹植多才,挥笔成章,曹操最喜欢他,可是曹丕是长子,按嫡长子继位制度,曹操该立曹丕为世子,可又舍不得曹植,所以就在二子之间,犹豫不定。
曹丕当然想当世子,就跟谋士贾诩商量对策。贾诩告诉曹丕:“魏公每次出征时,要求子女为他送行,你就用眼泪为他送行。”
于是,每逢曹操出征,曹植只知称赞曹操的功德,而曹丕跪在曹操面前,流着眼泪,表现出依依不舍的样子。
久而久之,曹操认为曹丕心善,而曹植过于乖巧。
尽管如此,曹操仍然犹豫不决,就问贾诩:“本王到底立谁世子好?”
贾诩说:“我想起两人,袁绍和刘表。”
曹操明白了:当年,袁绍废长立幼失败了,刘表也废长立幼,结果让幼子刘琮出卖了荆州,从袁绍到刘表,废长立幼,都不好,曹操想到这里,就传下命令,立长子曹丕为世子。
曹操册立曹丕为世子以后,表示曹氏家族永远有人当魏王,就像皇帝一样,把权位世世代代继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