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1 过去里面的过去(1 / 1)由缰首页

从别人口中了解自己,抛开对自我认知并不清晰这一成分,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假如将一段过去的时光转换成拍摄完好的影片,那么这影片当中的角色正如与我们经历了相同时光的人,影片外人们各自谨记着自个儿的台词是很正常的现象;时光里的人们,记忆最深刻的除了自己,就是与自己产生互动的其他人。

至于那些个互动当中总结出来的“谁谁谁是什么样的人”这类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那还要看人们对此如何定义。

近来与母亲的互动是最多的。

大概是一个多月前,有幸从母亲的口中了解到了儿时的自己。

“你小时候可乖了,刚会下地走的时候,我一下班回家你就搬着小板凳在家门口等我然后让我坐。”

“你一直不爱吃瓜子,但是一岁多就会了用手剥瓜子,因为我很喜欢吃,每次你都会剥一堆然后给我吃。”

“睡觉也可乖了,只要玩累了立马躺床上乖乖睡觉,就是让你累真是有点难,小小年纪比大人还精力旺盛我们那时候都怀疑你有多动症……”

“院子里的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不喜欢你的,成天你见着个不认识的都能跟人聊半天,对门的丁爷爷可想让你当孙女啦,奶奶那阵子还跟你大舅生气呢说想要闺女自个儿生去别抢我孙女哈哈哈……”

照片或许是个记录时光的好东西,只是或许并不是那么全面,没有文字生动,也没有影音直接,会让人时隔多年的人再度看到产生固定的印象。

说人话就是:老照片里头的自己多数什么个表现,就往往容易把自己概括为什么样的人。

跳脱,活泼,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尤其一拍照更是常常出怪样儿——这些都和母亲口中的自己大相径庭。

故而,听到母亲的描述,首先的反应不是想笑,而是浓浓的陌生:这样温暖的小孩,怎能会是我?

可是事实上到底什么个模样,自己又是否真的全面的了解呢,不得而知。就像有本书上写过的,人的记忆也是会出错的,尤其经过一些长期的心理暗示之后。

不具有某段时光的记忆显然是件有趣的事,同时也令人产生些许无所适从,毕竟很多的很多无从回忆,只有从所谓旁人的口中得知一二。

有那么一个短暂的时期,曾对此深感慌张,毕竟碰撞不仅在眉尾留下个坑似的疤,还使得从前以后的记忆都变得不怎么样,但又一想其实也并没有什么,记得总会记得,不记得也总会不记得,就是个时间早晚而已,随后也就释然。

文章末尾,文字再回到那个温暖的小孩身上,当生活中触发了特殊事件时,偶尔在自己的身上也能够找到温暖的影子,只是那痕迹忽明忽暗,若隐若现的。

倘若在此应该给这一切一个合理的解释的话,大概就是,没有帆的小船在茫茫大海中寸步难行了。

简而言之,岁月是根磨牙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