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4章 安宁公主(1 / 2)溯水缘首页

京城下了第一场雪的时候,安王迎请的安宁公主的马车也靠近了京城的内城门。

得到消息的赵若飞带着宋桐等一众朝臣在内城门外等候,望着来路翘首以盼。

终于还是把安宁公主请回来了!

大家的心中都松了口气,没有想到一向不理事的安王竟然做到了连明王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听说是附近的村民点火烤吃猎物,把安宁公主住的那座山给烧了,就连安宁公主清修的庵堂也被烧了一大半,死了几个人,安宁公主才不得已下山的。正好安王被太后派去请人,在山脚接到逃离火海的安宁公主,还说自己封号为安王,而安宁公主的名字也有个安字,很是有缘,以此套上了交情,之后就说服了安宁公主来京看看。”

有些消息灵通的人在向旁边的人解释安宁公主愿意来京城的原因,其他不知内情的人听了,也是原来如此的恍然神情。

只是安宁公主虽然因为安王的劝说,答应来京城看看,却没有说会在这边定居,将来离开也是有可能的。

该怎样把她挽留下来呢?大家都在心中思量起来。

太祖得明宗提拔于微末,后来又委以柱国之重,但是太祖却借着明宗给的兵马起事,夺了他的江山,并杀害了禅位给他的幼帝和明宗的另外两个连话都还说不流利的幼子。

这种行为,等同是灭了自己的恩公全家,是典型的忘恩绝情之人。

若非是明王赵若飞的贤明形象挽救了赵家的声望,这件事就是一个最大的隐忧,有心之人可以随时拿出来攻击赵家,哪怕是那人造反,也可以说自己是拨乱反正。

太宗虽然指使史官淡化了这件事,但是这件事本来就是千真万确的,如何淡化,事情都会留在史书上。

迫于太宗施加的压力,史官只把往事一笔带过,但是一些野史,却是非常详细地还原了当时的真相。

明宗后妃集体自杀,也震撼了不少文人士子。

一些话本子也用各种隐喻来说这个事,嘲讽赵家人无德。

哪怕太祖临死之前真诚忏悔,也没有让人多认可几分。

大家任由赵家人继续坐着那个位置,是因为外敌虎视眈眈,担心内部再乱,苦的只有普通民众,所以才吞声忍气。

当然,这也和谢漫洛母亲的约束有很大关系,若非她让前朝之人隐忍,如今高居庙堂之高的人早就未必是赵家了。

在最尴尬的时候,赵若飞横空出世,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只有十多岁的赵若飞不但才能卓绝,而且心怀大义,小小年纪就懂的把军功让给手下将领,其仁义之举,一下子就折服军中的一众将领。

之后,大家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更多的闪光点,他一心为民,凡是有大的苦难来临,他总是冲到第一线,永远都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

为了振兴教育,他更是把自己的用度减了又减,把省下来的每一个铜板都用以各地书院的完善和贫困学子的补助。

所以,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选择性地忽视太祖所犯的恶。

若是护国大长公主的女儿愿意接受朝廷的诰封,入京居住,那么,史官也就可以用明宗后人并没有追究太祖之过来美化之前的事,甚至是把责任推到已死的那些老臣身上去,说太祖当时这样做,是被奸臣所蒙蔽。

朝堂之臣要为国之安定谋划,所思所虑自然多。

他们都认为,对明王将来的长治久安来说,安宁公主的回归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