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林氏族学同样分为男学和女学,男女学习的内容不同,男学专注文学,也就是四书五经那一块而女学则更注重实用,琴棋诗画、厨艺女红等等,都有涉及。
吴修博听了周媛的话,只点点头,没有发表意见。
之后,村长带着吴修博去了学舍参观。新屋刚起,墙上的灰泥都还未干透,带着一股子难闻的气味。可吴修博却十分满意。
他已经决定,过两日就搬过来。
吴修博虽然是秀才,但他家没有田产,只在象山县有一套小院,平日里他父母出去做工赚钱养家。吴家还有几个孩子,都尚未成年,一家子就只靠父母那点银子过活,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尤其是现在正值雨季,吴家的房子到处都在漏雨,都没钱修整。
双方很愉快地达成了约定,村长一路送着吴修博离开村子。
路上遇到不少村民,得知吴修博是来教学的先生,个个恭谨有礼,看得周媛啧啧称奇。
“,你什么时候去考秀才呀?”周媛落在后头,低声问向周远文。
周远文眯着眼睛看了看天,脑海中响起张另寅走之前对他的嘱咐。
“再过两年吧!”
周远文回答道。
周媛不由感到疑惑,以周远文的学识,考一个秀才回来是轻而易举之事,怎么他却一拖再拖呢?
周媛自然不知道,周远文不仅是想考个秀才那么简单。
两日后,吴修博带着小小的行李来到兰溪村,在学舍旁的房子里安顿下来。
周媛发现,他带的行李中,大部分都是书册,衣衫鞋袜之类的,只有两三身,还有着补丁。
于是,周媛向刘氏等几个妇人透露消息,让她们多做些衣物当作拜师礼。
要说办村学最高兴的,莫过于刘氏了。
一听完周媛的话,刘氏就连夜开始忙活,三天就做出了两身夏衫,兴冲冲地带着周远礼跑去找吴修博。
周远礼见到吴修博时十分紧张,生怕自己天资太差,这位先生都看不上眼。
不过幸好,吴修博人还不错,问了周远礼几个问题后,满意地摸了摸他的头,夸赞了他几句。
周远礼高兴极了,回家后一个劲地和其他孩子们说。
消息一传开,不少人家都心动了。
说起来,上村学不需要花钱,只需要每个月交足额的粮米菜肉,对许多人家来说,也不是负担不起。
对于吴修博的束修,周媛私下和村长商量过,由她出钱,每个月一两银子。
眼看着钱如流水般花出去,说不心疼那是假的,但周媛更多的是高兴。
那袋子金瓜子,现在只剩了五颗。
幸好铺子每个月都有几两银子的进账,不然若一直这样下去,这五颗金瓜子也会很快用完。
六月中旬的一日,村长带领着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举行了正式的入学仪式。
十二个男孩,八个女孩,分别对两位先生进行了拜师礼。
男学供奉的是老子,女学供奉的人,村民们却都不认识。
只有周媛知道,那是开创了簪花小楷的卫夫人卫铄。
卫铄的名气不大,人们最多只知道她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而实际上,卫铄也是林家第一任家主的启蒙者。
行完拜师礼,孩子们的父母立即送上拜师礼。
因男女有别,给两位先生的礼也是不一样的。林清霏并不计较这些,只看了一眼就收了起来。
从这一日开始,兰溪村的村学正式开始授课。
每日上午,就见各家各户的孩童们背着小背包,蹦蹦跳跳地前往学舍。
学舍每天只在上午上两个时辰的课,因这些孩子都没有基础,一开始两位先生只教他们认字,然后每人发一页纸,让他们回去对照着临摹。
临摹所用的不是纸笔,而是林清霏让人特制的沙版,只需要一根树枝就能书写,写完了一抹,就能恢复如初。
而到了下午,孩子们就待在家中,或者练字,或者帮家里干活。
林清霏每天教完上午的课就回纪家,一连半个月,都没和吴修博照面。
吴修博遂安心下来,上午授课,下午温书,日子过得简单而又安逸。
六月一过,天变得越发炎热。
周媛穿着刘氏新做的纱衣,坐在廊檐下扇风。周老婆子正在熬凉茶,准备给学舍送去。
现在虽然不卖凉茶了,但周老婆子还是会多做一些,给这家送点、给那家送点,尤其是铺子里,每天都会送一大缸过去,凡买东西的人都能免费喝上一大碗,既降暑又解渴。
就在这时候,周媛突然看到沈家的人出现在院门口。
此时家里没有其他人,周媛只好起身上前。
“沈二婶,您怎么过来了?”
沈二媳妇瞥了一眼周家的大门,眼底浮出一抹嫌弃。她身后跟着一个穿着艳丽的中年妇人,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一看就让人不喜。
周媛下意识地往旁边挪了两步,躲开了那中年妇人打量的视线。
“你家大人呢?”
沈二媳妇进了门,问道。
“我阿嬷在厨房呢!我阿爹下地去了。”
周媛一边说着,一边领着二人进屋。
沈二媳妇转头对那中年妇人说道:“王媒婆,就是这小女娃了。”
周媛愣了一下。
媒婆?
那王媒婆立马露出笑容:“这就是周家的姑娘?这也太小了吧?”顿了顿,王媒婆问向周媛:“小姑娘今年多大了?”
“七岁。”周媛警惕地看向对方。
这媒婆来自己家做什么?该不会是沈家想给阿爹再找个媳妇吧?可这程序似乎不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