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零九章 学习1(1 / 2)上帝指使首页

从高中到大学,我从来没加入过什么学校的官方社团,而是把大量的课余乃至课上时间用在了看书、写作、练拳等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也从没想过要刻意认识很多人,直到现在我在学院里也只认识我们班的人,有几个名字还记不太清了。

但逐渐地,我开始接触一些与我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其中有同龄人、有大我几岁的学长学姐、也有年龄是我两三倍的忘年交,有同在读书的本科生、有专攻一隅的博士生、有事业有成的商人、有放浪形骸的艺术家音乐人、有搭手即倒的武功高手、有参加过越战的退伍老兵,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喝酒、写诗弹琴、指点江山、放浪形骸……而反观我的许多热衷于社团、团委的同学,却还停留在跟系主任握个手能兴奋一整天的水平……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

你是狼,你的圈子就是狼群,大家一块儿吃肉。

你是狗,你的圈子就是狗窝,大家争着吃屎,即使通过须溜拍马摇尾巴勉强挤进狼群,也还是只有吃屎的份儿。

目测有一波“看样子你觉得你自己很牛逼啊”要袭来,我就提前回答了:如果跟这些阴阳怪气冷嘲热讽的人比的话,是。

连承认自己比他人强的胆量都没有,这活得是有多憋屈多窝囊?嘴上对人“久闻”、“佩服”、“哪里”、“不敢”,肚里暗骂“傻碧”、“蠢货”、“尼玛”、“呵呵”,把乡音发挥得淋漓尽致,还自以为掌握了人际交往的宇宙真理?别膈应人了。

有朋友问我是怎么认识那些人的,其实也是各种机缘巧合:讲座、读书会、酒馆、剧场、音乐会、还有如这样的网络工具等等……认识的方式也很简单,因为某些原因聊了起来,聊着聊着互相觉得对方有料、有水平,就留联系方式,逐渐就成了朋友。

关键是,你有什么资本让人家想和你交结?遇到了优秀的人,靠什么去让人家对你有兴趣?

所以我的回答无非就是想说:提升自己永远是第一位的,把心思专注于“搞好人际关系”,这是把希望寄托在他者身上,是不可靠且危险的。而专注于提升自己,则能够自己把握自己,且随着自己水平的提升,交际圈的整体质量也当然是会提高的,即使从功利的目的出发,这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况且,完善自我与交友本身不应该是功利的。

好好学习不吃亏。那些瞎扯人脉的心灵鸡汤都是骗人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你自己牛叉自然身边会聚集一群能人。

特别是理工科。

文科一定要学好英语。不过如果能当班长一定要当相当有用的,相当锻炼。

最近找工作,颇有感受,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去面试的时候,大的企业,央企、军工、研究院重视的东西按照重要顺序依次排序,分别为以下几点本人纯工科学生一枚,对文科方面不太了解,仅以工科为例:1、所学专业是否对口,研究方向与公司需求是否一致2、是否有出国留学经历,如果在国内,本硕博是不是都是211、985高校3、科研能力水平如何,是否有较高水平的文章发表博士更为看中这一块4、学历水平基本上以硕士博士为主,这个一般在需求里已经写清楚了5、笔试成绩、面试成绩以及表达沟通水平。很明显,你参加过什么组织,举办过什么活动,那些都是浮云,是能给你锦上添花的东西,但都不具备含金量。所以,应该能看得很明白,大学里到底应该做什么,学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包括在天朝的大学排名,从来都不会因为你有些什么关系人脉而显得牛逼,只有真正学术上做到让人值得尊敬,才称得上高等学府。而所谓的人际关系与人脉,是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获得的附加品,你是普通人,你也结识不了什么大神你很牛逼,和你所聚在一起的人脉资源自然也是牛碧的人物。

天朝自来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层次,这句话都会是颠扑不灭的真理,因为人类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一切属性。

所以,在大学里,还是埋头好好学习吧,这才是你的立身之本,才是在以后的人生道路里撑起你的尊严、人格、生活、物质等等各方面健全行走的脊梁。

看到底下的评论以及上面有人回答,多做几句解释。

我想提问者问出这个问题,所说的人际交往应该不是正常情况下我们在普通生活情况下的正常人际交流,这里的人际关系所指的应该级别更高一些,需要时间锻炼、培养。

人际关系重要,但与学习比起来也不那么重要,我以自己为例说明一下:

本人本硕专业不一致,本科学习不好,主要做学生工作,在学生组织担任过主要职位,同时大三在校团委给学生干部培训班当辅导员,学员都是各院系各组织主席,包括校学生会主席,算是在人际关系以及组织里混得不错,整个本科生涯,学术水平不咋地,在学生工作这一块我自认为做到了道:“选择一项你爱好的事业作为今后的工作,这样你就不会怕苦、怕累。希望同学们能抵制生活中的种种诱惑,不要盲目跟风,应有自己的主见与个性一定要多看书,多了解社会,多思考问题。一定要脚踏实地做学问,摒弃分数等杂念,切记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水平。真正优秀的学生,要掌握良好的法律思维和解释方法,这是需要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与实践得到的。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法律所要求的正义感,要把法律的正义变成自己心中的正义,把正义的法理念,变成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

每当纠结于期末考试影响的gpa、大学应当做些什么时,我就把张老师的话拿出来读一读,心情便好了很多,义无反顾的沿着自己的足迹继续前行。

别为了一个高的分数而选课。只要这是一个有真才实学、认真备课讲课、能从中有所收获的课都纳入我的选课与听课范围。那些没选上的课只要时间和身体允许,我都会去听一听。有些课法学中的一些极重要的部门法,比如民法和刑法一年的时间不可能把它搞明白,头脑中还存在很多逻辑不连贯与矛盾之处。再去听一听别的老师的课也是我的选择。

别为了为了一个高的分数而特意给老师发邮件来让老师知道我的名字。如果一个问题思考成熟,经同学讨论无果对方不能说服我或他也有同样的疑惑,我会选择下课去问,节省时间又能清楚的表达疑问、思考解答、再提出疑问、再思考解答,在一个反复的纯粹的知识的交流中释疑解惑,别去在乎那些纯粹的学问之外的东西。

别为了一个高的分数而疯狂刷夜不顾健康。并不是真的对考试多么胸有成竹,相反我一度怀疑自己应对考试的能力。也不是我多洒脱而做到“视保研为粪土”,而是觉得刷夜去应付考试或许得不偿失。熬夜对身体的损害实在不,同时又是一个被时间催赶完成任务迅速记忆的过程,我又不喜欢。把脑子里的东西串一串,写在卷子上就好了。我的体会是:当你不那么在意分数的时候,考试时没有那么紧张,不会为考试的后果而担心,反而可能会把你的真实水平反映在成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