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9章:邦业黑陶协会(1 / 2)重启黄金年代首页

老杨家的制陶传到这代没了后继,杨淑珍本打算教朱峰,可是现在朱峰先是因为倒买倒卖入了大狱,现在更是一门心思的扑在了酒厂上,对此毫无兴趣。

所以当李宪提出想搞一个黑陶协会,并成立一个黑陶配套厂,将邦业和海林的制陶手艺人聚集到这里,一起黑陶这块业务做起来,给邦业白酒做包装配套的时候,杨淑珍很高兴。

这段时间猪毛屯的妇女们都已经动员了起来,围绕着白酒做工。唯独杨淑珍,在家里伺候着老朱父子,虽然嘴上不说,但是肚子里也是一万个不情愿。

现在一听自己的手艺被李宪看上了,而且还有往大了整,积极性很高。

在将猪毛屯所有的地方想了一遍之后,觉得这协会放在李宪这里是正好之前瓦匠们为了修补瓦楞,特意在宅子后面搭建了一个窑。将宅子后面那些破平房利用起来,简直就是个完美的作坊。

李宪倒是没意见,在哪里都无所谓。跟杨淑珍商量了一番之后,他便立刻将电话打到了刘伟汉那里,提出了自己想搞“文化产业”来提升邦业白酒的文化底蕴,并推出高档白酒的计划。

对于李宪的要求,刘伟汉自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更何况这事儿又不用县里出钱。还能带动一部分人就业,更为难得的是,黑陶手艺这个文化产业的大招牌,听着确实是挺喜人。

不出钱,刘伟汉自然要出力。当即在电话里承诺李宪,黑陶协会和作坊招工的事情就归县里了。

有了县里的支持,很多事情就好办的多。

次日,一块刻着“邦业县黑陶文化协会”的大牌子就被县宣传部的人送了过来。第三天,杨淑珍刚刚带着人将那两排平房清理出来。在县民政局,和劳动局得悉了消息的一些手艺人就赶了过来。

人数不多,就十几个。

都是有过陶瓷制造经验的,可是岁数偏大,岁数大多比杨淑珍都大。有几个口口声声说自己六十的,但是李宪要了身份证一看,他喵的比李道云都没小几岁。

想着自己可是要产量的,靠着这一群老人参自己一个月能出多少瓶子?

他找到了杨淑珍。

“婶儿,这么点儿人可不行啊。”

李宪的不满,一样是杨淑珍的担忧。可是先是的情况就是这样子,制陶在以前养不活一家人,是个实用性不高的手艺。特别是在东北这样的普遍人生活糙的很,痰盂和尿桶比花瓶畅销了一百倍的地方,制陶的手艺就更凋零。

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婶儿,黑陶这手艺,好学么?”见到杨淑珍也是愁眉苦脸,李宪不禁问到。

杨淑珍沉吟一番,道:“说难挺难,选泥,打胚,制陶,雕花,再到烧制,哪个环节没有个吧月都不能算是入门。没有半年把一套手艺学下来,做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能看。当初我爹教我的时候,足足用了一年多,我烧出来的陶我爹才夸了一声不错。我倒是能教,这手艺能传下去比什么都强、就是婶儿怕你着急。”

听到这,李宪乐了。

“这个好整……”

……

李宪说的好整,就是想按照制陶的工序,专用人才专们培养,选泥工序的就学怎么选泥,制陶工序的就学怎么制陶……不以培养大师为目的,以速成和尽快打造一个能够迅速投入生产的队伍为目标。

杨淑珍自然是觉得这样的做法有点儿不妥,在她看来,将黑陶手艺的一整个体系拆得七零八落,很难将黑陶手艺的精髓传出去。

可是面对李宪“任何一门手艺能流传下来,首要的是让这个东西对社会产生价值”的说法,杨淑珍也觉得大有道理。

于是,黑陶协会委托县劳动局,发布了一个招收学徒工的广告。

趁着打广告的时候,杨淑珍便和那十几个老手艺人在协会里支起了摊子,趁着学徒们还没上来,开始半研讨,半自娱自乐的制陶。

这样的热闹,让宅子里的老头们很是稀奇,每天没事儿就去观看。将宅子已经打理的井井有条的苏娅看着宅子后面的窑里天天冒着黑烟,也按耐不住,得了空去杨淑珍那里瞧热闹。

杨淑珍虽然有了两个女儿,但是对苏娅这个虽不能说话,但是心思玲珑的丫头很是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