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亨利愿意看到华夏遭到重大的损失,而是华夏如果不是面临亡国的危险,就不会团结,只有足够的压力和损失,才能让华夏各方能够坐下来好好说话。
看一看历史事实吧。我们知道全面抗战的爆发是1937年7月7日,那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是哪一天呢?8月22日接到国民政府改编命令8月25日,红军开始改编9月11日再次改编为地十八集团军。
八路军或者说十八集团军出兵日期即为8月25日。
这一天距离77事变已经过去一个半月了,可见民党是如何对待国内各地方武装的。
况且,民党常凯申心里一直存在着削弱各地方军队的心思,如果不遭到严重的损失,你敢指望常先生把精力都放在抗日身上吗?如果一开始民党军队就强过各个地方军队,未来的民主就更没有机会了,而只会是常先生一个人的独裁天下了。
再说了,以常先生的战略、战术指挥能力,再多的精锐部队都会被他轻易地葬送,就以第二次淞沪会战当中,他出动的几个经过德国顾问训练和装备的所谓精锐师88、87、36师还有教导总队和税警总团,不就是被常先生的指挥给生生地打残了吗?这里面固然有战术问题,但常先生忽进忽退的战略指挥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吧?
如果不是死顶硬拼之下,让这些精锐部队损失惨重,也不会有自己薄弱的侧翼被日军在金山卫和杭州湾登陆,造成淞沪前线的部队仓皇后撤,结果几乎全军崩溃的局面出现吧?
所以,亨利只有先改编华夏军队具体的战术指挥能力一条路,而不是全面加强华夏军队的装备,不然有再多的装备,也受不了常凯申慷慨的大放送啊。
正因为如此,亨利打算的是加强民国军队的后续力量,也就是将大西南的滇桂川黔四省的地方部队武装训练出来,以这四省距离中原战场的距离,应该是民国政府投入战场的第二批次的部队,让他们起到稳定战局的作用,而不是一开始就被日本海军的舰炮完虐一番。
而且,在这四省建设的后备役,更是重中之重,代表了华夏还可以有持续的受过训练的部队可以进行补充。那么坚持四年的时间,对于华夏来说,就不是问题了。
相对武器装备来说,华夏军队欠缺的更多的方向还应该是军队的伙食。华夏军队的士兵都是好士兵,但过于简陋和贫乏的粮食供应,导致华夏士兵的身体素质往往适应不了高烈度的战事,这同样也是华夏军队战斗力不足的一个原因。
从亨利的角度来说,是不愿意让华夏军队的实力损失过大的,因为那都是未来美军反攻日本的绝对助力,但美国社会的风气就是如此,盛行的孤立主义,让亨利无法以国家的方式给华夏提供大量的援助,可以进行的只有民间渠道,就像是陈纳德的飞虎队,也只是敢打着民间志愿飞行队的名义进行,亨利也是如此,能做的就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再将自己建设在攀枝花的工业转产军火装备,不过那也需要时间来形成产能。
至于去年开始扩建的石井兵工厂,最终形成的产能也不可能有太高,不然即使没有外国的干涉,难道就不担心民党政府自己怀疑亨利的用心吗?民党政府里一样会有人来觊觎这份产业的。
况且,亨利还可以在国内推动提前对日本展开制裁,掐断日本的石油来源,迫使日本提前发动太平洋战争,还是那句话,敌人准备的越充分,我方的损失就会越大,敌方准备的越不充分,我方的损失就会越少。
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是1941年的6月,那么迫使日军行动就没必要等到1941年年底,美国完全可以在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后就开始对日制裁,切断他的石油和钢铁来源的。
日本是一个善于投机的民族,只要英法被德国击败,就可以让日本开始觊觎南洋的石油,因为经过张古峰和诺门罕战役后,日军已经丧失了对苏联作战的勇气,而英国的虚弱就成了日军对东南亚地区行动的目标。
如果日军提前进攻中南半岛,那么在缅甸作战期间就会是发生在缅甸的雨季,而雨季作战对于防御方的华夏来说是更为有利的,最重要的是不至于让华夏军队迅速被日军击败!道路的难行,会让日军的快速穿插丧失应有的速度,给华夏军队即使补充缺口的时间修筑好的滇缅铁路和公路会方便华夏军队的输送,而不利于日军在荒野上的行军。
前边说过亨利在腊戍和兴威的布置,亨利的布置就建立在防御上,只要防住日军穿插,缅甸战局就会进入僵持,这就达到了战略目的。亨利或者说这时候的美国就可以从容布置,调动军队和装备要从遥远的北美大陆运输人员和装备到印度次大陆是有好几万里路的。
战争,是自有其内在规律的,这不因人而改变。
即使以亨利这种了解未来的人来规划,也是要遵从战争自有的规律,也轻易不敢改编原有的历史轨迹,那将会使重生者丧失对时间进程的把握!
亨利能有现在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对原时空历史的熟悉,这才让亨利看起来总是那么富有前瞻性。但后来敢脱离历史进程,肆意地篡改吗?不敢!万一出错,有可能得到一个完全迴异的结局的!
就拿给华夏军队装备更多的火炮来说,以华夏军队的筛子程度,日本人会不了解?要知道,那时候日本人连民党军队的一个小营长的资料都掌握了的!
真是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