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这么多年,过完年就再也没有打算回去,以前觉的老家落后,农村没有什么出头之日,但是过年回来的这段时间,在县城周围转了转,着实惊艳到了她。
现在老家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村庄美化、道路平整、健身广场建成并绿化、村内路灯点亮、房屋的墙壁粉白,有的还绘制成宣传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农民画了。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规模化趋势的发展,个体户种植的缺点越发的明显,成本越来越高收益越来越少,并且抗风险能力也比合作社经营土地差。
农民朋友可以选择承包土地,做种子培育等经济型作物,也可以选择土地外包,自己出门做生意或者做技术工。
清新的空气,是现代乡村的又一枚徽章,城里人能够享受到什么清鲜空气?即使偶尔感触到远远天边袭来的柔风,却夹杂着无数呛鼻味,抑或令人近乎窒息的莫名气体。
这阵风还充盈于各种噪音之中,磨损于光怪陆离的灯光之间,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钢筋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烂泥塘里散发的一阵气味,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农人们白天劳作,晚上睡大觉,生活很有规律的,月朗风清间,他们享受着一方土地独有的自然恩宠。
月亮从树阴里筛下满地的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听清风在草坡上、丛林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
门口不远的田野,田里泛起细细的柔波,那里传来一阵阵如潮水汹涌着的蛙鸣,用心去倾听着这些天籁之音,会使你感触到月下乡村的深邃和美妙。
倾心享受着乡村的宁静与安详,寻找耐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然后在开心的时候再咏几句诗句出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当然……这只是现代农村的景象,早二十多年前,钱塘靠海边的小渔村,却不是这个样子,看起来又是另一番模样。
这些年老家的变化,着实使阿会大吃一惊了,用“景色依旧,心情各异”,说明她此时此刻的心情,那是再贴切不过了。
破败的棚户区里有许多低矮的房屋,那里面阴暗潮湿,每逢阴雨季节,那些屋子里都有食食物霉变的气味。
有一次,她去姑姑家玩,竟然在床上发现了西瓜虫,这令她害怕极了,而且以前那道路狭窄,每次阴天下雨,便会污水横流,道路泥泞不堪。
更让人忍受不了的是,那里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公厕,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十几个年头,不觉得有多差,反而有种亲切感呢!
一进屋里就能看见,有一个专门洗衣服的天井,但那是好多家人合用的,右手边就是房屋,却不是他以前的家。
来到了窄小的房屋,只看见一台破烂不堪的电视机和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在里面,真是简陋极了……但在打工者眼里,简直是世外桃源啊!
以前的家住平房,有的人家住草房,矮矮的房屋破旧不堪,最让人揪心的是冬天一到,凛冽的寒风吹进来,如冰窖一样的寒冷。
无论什么房,墙体都是土砖和着泥巴加石灰做的,极少人住砖房,好多人烧柴禾,从屋顶中冒出的黑烟笼罩在天空,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
瞧!这么贫穷的地方,有的房屋还是由紫檀木所制,房子雕刻精细,步入内堂就会闻到木材散发出的香味,有的房檐已稍显破旧,仿佛在告诉人们历史的悠久。
据说这是当地地主的房子,凝聚了多少穷人的血汗,后来被政府推翻,土地和房屋平均分摊给老百姓,算是物归原主了。
她来到一座破旧的房前,有四、五间建成一排,分上下两层,底层的房间用石头砌了将近一米,上面是土墙,那是防水灾的。
石头已经有点发黑,土墙斑斑驳驳,像是在诉说着年代的久远,有的房门不见了,估计是没人住,坏了则没人来弄。
她小心翼翼地爬上已经歪歪斜斜的木质楼梯,推开一扇用铁丝拴着的门,看样子经常有人来打扫,否则绝不可能关着。
许多房子都是用瓦、草、石头建成的,这种房子在当时算上好的了,面积倒是窄了些,能保存到现在不变样,足见其坚固程度。
二楼墙壁已经变黑,窗台上有一层薄薄的灰尘,水泥地倒不是那么脏,却没有用水洗过的,打扫之人也是敷衍了事,随便用扫帚弄一下就行了。
当时家里只有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机,而且图像很花,这是父亲花两个月的收入买来,让她们母子在家里不寂寞的,因此惹来左邻右舍把屋子挤得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