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书街
一中书街的风景
中书街的太阳是等出来的,那个发光发热的巨大火球最先冒出宜昌东山的山巅的时候,天空显得格外的高旷,启明星在一片蔚蓝之间渐渐隐去,这条小街上为数不多的几盏路灯关闭的时候,整条街开始明朗起来,黑夜的幽暗和黎明的光鲜就在那条位于老城区中央地段的街道上悄无声息的相互融合。随着车水马龙的逐渐活跃,开始有了太阳的光线。那些或者鲜红或者金黄的阳光必须避开中书街周边越来越多的由钢筋水泥和玻璃框架构成的城市丛林,必须爬过那么多鳞次栉比的各式房顶,还必须穿过那些将枝叶伸向半空的树木,还必须一点点的升得更高,才能在那条小街的水泥路面上留下一片耀眼的斑驳。
听得见出租屋房门大声的关闭声,一个贪睡而可能会导致迟到的小伙子一边趿拉着皮鞋一边扣着西服的纽扣,腋下夹着手提包,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街口飞奔,天知道能不能在早高峰碰巧遇上一辆的士而另一个身穿职业女装脚蹬高跟鞋的女孩子无疑就从容多了,她可以在家里花上一个小时将自己的脸蛋变成网红妆,自信满满款款的走出家门,门口有男朋友的一辆小车在很耐心的恭候大驾当然街上会有上学的孩子们,骑自行车电动车的都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一带一路的全是小学生,那全是一帮吃货,路过糖果店会吞口水,经过早点摊会吸着鼻子闻香,不过没有家允许,什么都不能入口,谁都知道如今食品安全很重要。
这条街上既没有那些高耸入云的塔楼,也没有琳琅满目的大型商场和五星级酒店,更没有光怪陆离的娱乐场所,加上又不是交通要道,所以白天多是一派祥和平静的景象:大妈大婶和那些小媳妇们可以从中书街穿过小巷,到不远处那条一边是欧洲城商住小区,一边是各种杂货铺,明明叫民主路却被宜昌人戏称为中英街的民主路去买菜,那里有许许多多和她们一样赶早市的家庭主妇,和一些挑扁担提竹篮做鱼肉买卖生鲜食材生意的菜农讨价还价,那些市井生活的油盐酱醋葱姜蒜,就构成了城区的一种斑斓。
宜昌的大老爷们生性倔强,多半对“姑娘婆婆”宜昌土话:女人的统称那种计较分厘和斤两的讨价还价嗤之以鼻,他们要么开着车走南闯北做大买卖,要么南下去创业,要么考个公务员期待鲤鱼跳龙门当然,他们也继承了这个地方土著人特有的那种惰性,午后的时候,麻将馆里挤满了人,谁都期待有所斩获树荫下屋檐边,两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摆开象棋对弈,不知不觉中就会围上一圈人,有的奉行观棋不语的君子风范,有的指指点点还嫌不过瘾,甚至挽起袖子亲自下场,摆上车马炮,也来杀一盘,甚至还有那些收“渣货”废旧物资的送快递的也偷得一会儿闲时光,站在人群中看看棋盘上的风云变幻硝烟弥漫。
夕阳西下,也是住在这条街的人们开始回家的时候,那些背着大大书包的小学生一路蹦蹦跳跳,天知道那些孩子哪来的那么多说不完的话蹬着自行车的中年男子晃晃悠悠的显得很悠闲,而骑着电动车的女白领一边在人缝中穿行一边还在和人打电话遛狗散步的小青年忙着刷屏,过于关注,连路也走偏了,被路边的一位老者提醒一句才抬头看路,差点撞到电线杆上,笑一笑,也许还会说一句谢谢一个啤酒肚的老板是自己开着车回家的,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碰见一个步履蹒跚佝偻着背的外来老太婆提着捡到的几个饮料瓶横街而过,老板有些修养,既不探出头破口大骂,也不会不耐烦的按喇叭催促,就刹住车等着,那不仅是对老人的尊重,也是对生活虽然艰苦,却安贫乐道的一种态度。
因为中书街的地理位置和街道现状,那条老街上既没有铺着厚厚石板的广场,也没有各种健身器材,甚至没有公共活动场所,可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家家户户的窗户透出灯光的时候,如果是春天,走在街上就会闻到迎春花的扑鼻芬芳如果是夏天,这家电视放的是偶像剧,那家看的是韩剧,居然还有人津津有味的陶醉在抗战神剧之中如果是秋天,可以听见不远处江边那些草台歌舞班子的音响就是到了冬季,不知从哪间老宅中飘来二胡悠扬的声音,就会感觉到内心的宁静和身心的放松,不知不觉中就会一点点的把自己融入这条街道之中,就会跨越历史,想起在这条小街上曾经存在的一些人和他们的故事。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