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清河县县志记载:武大郎历史原型姓武名植,曾经在山东阳谷县做县令,他少年时候的盟兄弟王某或叫黄堂,家败破落逃难到他那里,希望看在多年情谊的面子上给兄弟谋份差事。
武县令平时就乐善好施对这位落于窘迫的兄弟招呼倍至,王某却不知道武植已经暗中为其在原籍盖房修屋,久不见武兄弟资助便愤然离去。
这一走不要紧,他却遂生邪念,忘恩负义,村村说唱,乡乡张贴,谣言惑众极尽对武县令恶意中伤,污辱诋毁之能事加之曾被武植治过罪的乡里恶少西门庆的助纣为虐,同流合污,武植的清官形象从此被毁于一旦。
非但如此就连武植的老婆潘氏之名声遭受玷污及耻辱,武植的墓碑铭文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中年举进士,称他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
事实上施耐庵写《水浒传》时成书于元朝,而武植是明朝时期的县令。因此,水浒传中的武大郎与武植并不是同一个人。
武植考中进士的时间远晚于成书的元朝时期,而且水浒传中并未提及武植这个名字,武大郎只是武家老大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一个局面,只能讲人们对历史的无知,也搞错了时间点。然而这样的大乌龙,误会之深,归罪于黄堂,事后据说黄堂追悔莫及,想极力挽回武植名誉,可他低估了谣言传播的速度和破坏力,加上水浒传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很自然的想到小说中的武大郎,导致武植和潘金莲名声尽毁,成了被抹黑很惨的人物。
要知道水浒传讲述的内容是以宋朝徽宗时期为背景展开的故事,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名字出现在小说中只是巧合而已,施耐庵写书时不会知道几十年后还真有一个名叫潘金莲的女子,要知道施耐庵出生在元朝,他又怎么可能预知未来。只能说许多人没有真正读懂水浒传这本历史巨着,而看懂这本小说的人也是反复读过,又具备一定商业头脑或政治嗅觉的人。
这类人读明白水浒传后,才感叹道: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真的是英雄吗?投降派宋江就是个伪君子,落入一个巨大的阳谋和布局之中,而布局者正是大宋朝廷。”
光幕讲述到这,万朝古人们心态崩了,抹黑人还能这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