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见解确实独到,”肖战在听取了杨光的构想后赞许道,尽管其中尚存诸多待解难题,但这不正是探索解决之道的火花吗?一旦思路开启,问题自会浮现,随之迎刃而解。
于是,二人在随后的日子里,全身心投入到移民建镇的构想中。
他们共同认为,牛头岭是最为理想的移民建镇之地。源潭镇,这座人口逾六万的大镇,因北部深入山林,地广人稀,总面积接近三百平方公里,而镇政中心源潭集市却偏居南端,导致北部居民赶集极为不便,如李为民所在的李家山,距镇政中心竟有三十里之遥,往来实属不易。
牛头岭,恰位于源潭镇心脏地带,西河之北,包括此次洪灾中受损的二十三个村落,近六千人口。若能在牛头岭重筑市集,无疑为北部民众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交易场所,未来赶集之路将更为顺畅。更重要的是,市集的建立将进一步激活商业活力。
至于另一重灾区——鸡峰水库下游,则相对易于应对。只需引导村民将房屋建于原村后山,即便水库再发决堤,亦能确保家园免遭水患。
“首要之事有二,”肖战似乎忘了杨光仅是一名刚高中毕业的学生,直言心中的疑虑,“其一,建镇需资金。从源潭至牛头岭铺设硬化道路,约十里路程,百万即可;其二,三千七百五十五间毁损房屋的重建,政府补贴必不可少,假设每户补贴一万,便是数千万的开销,钱从何来?”
要知道,源潭镇1997年的财政收入仅三百万,今年遭遇如此洪灾,收入必将大幅缩水。欲求雨阳县的支持,更是难上加难,毕竟雨阳全县受灾,大桥乡等地区甚至比源潭更为严重,全境无一幸免于水。
向上级政府求助虽非绝无可能,但以西江省的财政状况,能分配给源潭镇的又能有多少?
“除财政之外,缺乏工业支撑的商业又能维系多久?”肖战接连抛出问题。
杨光记得自家当年在移民建镇时获得了两万元政府补助,较肖战所言高出一倍,尽管时间晚了几年,他也不清楚政府是如何解决资金问题的。对于肖战提出的工业基础薄弱问题,杨光同样深感忧虑,解决之道唯有招商,但以源潭的地理位置,吸引外资企业谈何容易。
随肖战左右的这几日,杨光对源潭镇的概况也有了大致了解。镇上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税,其次是商业,工业则寥寥无几,仅几家砖厂、陶瓷厂及一家服装厂。
此外,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如杨光的父母、兄嫂,刘华一家亦是如此。
“肖书记不妨先将此建议形成书面报告呈递给县府,路要一步步走,问题也要一个个解决。”杨光提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