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镰了,一家老小齐上阵,体力差的就在家里做饭,饭食自然是往日不能等同的,每家都拿出了最好的东西。没有谁宣布,但这场麦收竞赛就已经暗暗开始了。收割工具不是很统一,有的人家用镰刀,但更多的人家用小铲(给一把磨得很锋利的铲子按上一个长杆子就行)。来到该收获的地块,稍事休息就开镰了,小铲在麦垄间飞快地游走,麦子便齐刷刷地倒下来……收割下的麦子就堆在地头,因为事先已经碾出一片平坦坦的空地,做好了打麦的准备了。
鲁豫平原上庄户人的打麦场是几家连在一起的,这样便于互相照应。收割下来的麦子先摊在场上晾晒干,紧接着就是打麦了。这时候,小孩子充当了勤杂员,送饭、看家、带更小的孩子……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却挡不住孩子忙里偷闲跑开玩一会儿。这时候,一垛垛“麦山”成了很好的掩护。顽皮的孩子会趁大人不注意爬上去,任凭下面的伙伴焦急地寻找,就是找不到他。他站在麦垛上放眼望去,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可爱,小河,田野,掩映于绿树里的村居……原来日日生活的家乡是这般美好啊!
听得爸爸在下面叫了,便偷偷溜下来,拿起木杈像模像样地挥舞一阵,之后找个借口溜之乎也。但并不跑得太远,和几个小伙伴在一丛草里抓小昆虫玩。或者在一堆沙土上营造自己的城堡。孩子们总会寻出丰富的玩法来打发枯燥的生活:编一个草环戴在头上就是游击队员,拿一块红布围在头上就是白雪公主……再回到打麦场时,大人们已将干瘪的麦秸挑在一边,就又手忙脚乱地干上一阵,把碾下来的麦粒收到一处,接下去就是扬场了。孩子这时又轻松了,刚要走,忽然妈妈叫住了,于是极不情愿地给猪或羊挖野菜去了。
收成好的年景,到了傍晚,大人们便端着饭碗聚集到场院里,谈天说地。有求知欲特强的孩子刚要问,便遭到大人的呵斥……于是就走开,躺在麦垛上数星星。
几乎转眼间,孩子成了大人,自然再不能像孩提时那样率性而为了。不过,心中的那一缕怀念倒是越来越浓烈了。
卫兰从回忆里走出,看着眼前机器忙碌的身影,轻轻叹口气,她,又想起了金凯枝……
至今还记得那是三年前一个深秋的日子,那天天气不是很好,空中雾蒙蒙的,直到天亮之前还飘着微雨,就在这样的一个天气里,卫兰跟着金凯枝组织的考察团一行十多人出发了,别看人挺多,分散乘坐也不显得拥挤,而且一路行来也是挺壮观的,浩浩荡荡直奔考察点去了。
有一种说法是西昏没有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平原小镇,可是这一次却让他们对西昏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先到达的是十马场,据说这里有一处始建于500多年前的古村落,现存房屋100多幢且大部分保存完好,古建筑全部由石头砌成,做工考究,功能完善,被称为“石头寨”。村头石碑上告诉人们,该建筑群落填补了石头寨建筑史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现在被列为江溪市第三批保护文物。
在村子里行走,卫兰忽然有个一种穿越的感觉,好像自己一脚踏进了百十年前的时光。村子里十分安静,村子里的青年人大都进城买了房子,而老人们却不愿搬离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虽说由此带来诸多生活上的不便,但是老人的精神是富有的,进到村子里以后偶尔可以在街角路边看到一两个老人,她们坐在藤椅或者马扎上回忆着属于她们的年轻故事……有人从旁边经过时,她们便稍稍暂停自己的讲述,从头到脚打量来人一番,这才放下戒备的心。
在经过几排平房时,卫兰赫然看到一间屋子的门口挂着一面木牌:羊山战役指挥部。看了说明才知道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和邓小平曾在此指挥了着名的羊山战役,一举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我军的阴谋。
在江溪古村遗址东边,由于多年开挖,一座小山基本被挖空,后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停止了野蛮的石头开采,开始了复建青山绿水的行动。裸露的地面还原了“芳草碧连天”的样貌,就连原先开挖的深坑也已经蓄起了一汪湖水,村民名之“天池”,站在高处看看,感觉很有意思。
卫兰一行人游景之余还吃了一顿“大锅饭”,挖了一回“山地瓜”,纯朴中掺杂着野趣的农家风让大家十分开心,虽然天公不作美一直刮着冷风,但这些都挡不住众人的兴致,尤其是几家人带去的孩子更是乐不可支,有的孩子面对着满地地瓜秧一脸愁容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则抢着当起了大人的运输工,可是用尽力气也提不起那满袋子的地瓜,干脆罢工自己跑到一边玩去了。
卫兰也找来一个袋子,挖了好几块,心想自己不爱吃拿回去送人也好啊,后来带回去被同事哄抢一空,才后知后觉自己挖少了。
这是金凯枝少有的带团出游的经历,使得卫兰一直念念不忘,有好几回她也想组织兰贵人员工出游,怎奈这些人目光短浅,卫兰怕她们出洋相,也就一次次搁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