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松口气:“看来钱叔出国深造一年没白去,这要搁以前,这话您是说不出口的。”
钱见宸摆摆手:“行了,说说你看法吧。”
杨明琢磨一下:“您得先告诉我,他们打算拿出什么物品出来?准备出多少钱再买下?我好估摸他们真正实力如何。”
钱见宸探身过去:“齐白石两幅,徐悲鸿一幅,还有两幅刘海粟作品。这是其中一个已经沟通过的,具体多少钱回购,还没确定。”
杨明撇撇嘴:“刘海粟撂地水平作品,也拿出来丢人现眼,可见此人是个不识货的,你说这几人作品,我现在都懒得收。”
钱见宸叹息道:“我其实也明白,但这几人现在名气大,作品被体制内很多人收藏。这大佬家庭八辈土包子,他觉得这些人名气大,作品肯定值钱。
我以前也曾疑惑过徐悲鸿作品,这次出去学习后才彻底明白,他的画除了素描算不错外,其他都是四不像作品,最多算营造画,和艺术根本不沾边儿。”
杨明呵呵一笑:“钱叔,快讲讲什么是营造画,这我还第一次听说。”
钱见宸微微一笑:“一家之言,听了别传出去,人家可是被体制内认可的大画家,说人闲话容易引起宣传部门针对。
先说我认为什么是营造画,大部分以被动态度创作出的作品,呈现出来效果我称其为营造画,以主动精神达成作品,才会出现创造可能性。
可以这么说……开国后,我们的文化艺术,基本处于被动的营造状态。
为改造现状,提高效率,甚至为了追赶世界,命题营造画大批量出现,代表人物就是徐悲鸿和刘海粟。
这两位都试图融汇中西,算早期的改新人物。但想要中西通达,必须要求精神上和修养上精通中西文化,并且要达到相当高度。
但很明显,这两位对于传统文化上的理解与掌握相对是欠缺的。对西方艺术的认知和接受也是狭隘的。
徐悲鸿的人物画,对内只欣赏到任伯年,虽然他也收藏了(八十七神仙卷)这样的佳作,但他的格调气质,远没有企及这个高度。
其他的论四王四僧,古代山水的透视比例,根本就是隔靴搔痒之论。由此可见,他对华夏古代绘画的原理,还没有搞懂。
我这次去国外学习才知道,他对西方的马蒂斯,毕加索等现代派画家,在形象上的夸张变形不理解,无认知,甚至是抵触排斥。呈现出来的个人好恶,以及认知的局限性可见一斑。
他过于关注绘画的社会性,尤其是在特殊年代,使得他所代表的写实主义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大型创作应运而生。他这作为,影响了后来搞主题创作大批画家,也就是常被提起的徐蒋体系。
我倒不是说写实大制作不好,但是我看到他们大部分作品,都是迎合,矫情,炫耀成份居多,很难有艺术的真诚与质朴。
再加上宣传与鼓吹,着重强调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都是一些高大上的吹捧营造,越来越背离艺术的宗旨。
徐的花鸟,山水,也因为困于物象局限,很难有淋漓尽致的表现,过于重视造型,而忽略了笔墨的发挥,笔头好像被捆绑住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