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53新产品(2 / 2)重生在海洋时代首页

既然要搞补给船,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把装卸效率考虑进去。

除了两舷的货舱口为了装卸货物方便,甚至让船厂再打造一批同规格的集装箱!

当然,此集装箱非后世那种标准的集装箱宽两米多长近六米,能装20来吨货的钢铁制品。

就算造出来也没那么大的滑轮车和起重机运到船上去。但集装箱这玩意儿确实是个好东西,能极大的简化装卸工序。

要知道集装箱货轮发明之前,散装货轮横行天下。那玩意儿装卸货物要大量的搬运工人,码头从早到晚人头涌动。

甚至装卸费用和码头的泊位费是海运的最大一笔支出,甚至高于燃料费。当时的海运比铁路的运输还要昂贵,就是因为货物装卸和码头泊位费的原因。

各种什么类似粮食、布匹、煤炭之类的货物长时间堆积在港口仓库。费力费时又费钱,一趟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时间才能塞进船舱里。

但自从集装箱这玩意儿发明之后,装卸效率直接飙升十几倍。

港口的货物流转率从几天骤降到几个小时使海运的成本大大低于陆运。十集装箱这一种海运的标准包装成为了打败铁路运输的一大利器。

更为关键的是,这个发明带来了标准化思路不但简化了海运,也使得以后的货轮也是按照集装箱的标准去设计建造的。

而一艘登陆货船要的是什么?就是装卸效率啊!

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最快速度把货物和人送到地点或者码头上,就能少减少等待的时间,加快货物的运输频率而且林夕的通用型货船其本身就是标准化思路下的产物。

所以搞个集装箱不是理所应当?当然后世的标准集装箱也没必要搞。

林夕定做的集装箱是纯木质结构,用结实的木框和木板钉出体积为,林西铁座中的标准的燧发火铳作为长度标准的正方形。

上下带有椽边方便堆叠而且重量上也有要求,一般是两石的重量。一条通用型快船内很容易就能塞进去百十来个。

别说这个尺寸不够用,毕竟这又不是需要用集装箱来运输大量机械设备的工业化时代,哪儿那么多的大体积货物需要运输。

这个尺寸的集装箱已经能装大部分散货了,什么糖、大米、肉食、皮毛都可以轻松应对。

甚至对于一些易碎品还可以统一包装,加入稻草外面的木箱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当然还有这种木箱制定的标准,燧发火铳,包括火药,炮弹的也可以放到这些木箱中,码放整齐。因为它本来就是作为舰队的补给船设计使用的。

而且,这个尺寸的集装箱重量适中船上的特制的机械起重叉车能轻松吊起。

卸下船后同样也能很方便的用小车拉走林夕特意在船舱中设计了两条铁质的轨道,使用专门的小车来推送这些集装箱。

况且集装箱这玩意儿,未必不能推广出去。

至少林家麾下的港口还有林家商船,肯定会优先采取这一举措。

等到林家殖民地里的货物流通方式都是集装箱运输的话,榜样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而且这种补给船他可以进行人货混装甚至可以减少货运量,用来装载移民。

比那种传统的货船要装的人数多。

而且由于嫦娥号的空间大底下的两层船舱是采用的水密隔仓的方式,所以可以在当中放大量的货物和水,保证船上这些人的吃喝。

船上还有六个用于做饭的厨房使用煤球炉子可以保证船上人的热水和热饭的供应。

所以这种船主要是来运送移民的一应对西贡那边日益增大的关于人口的需求,至于运货只是附带功能。

这样只要使用几辆小车,就能快速的运输标准化的集装箱和货物。

还有一点,林夕这辈子未必不能看到蒸汽火车出现。

哪怕是真的穷尽一生都不能使大明踏入蒸汽时代,可未雨绸缪的事情总得去做吧?

林夕记得未来标准铁轨的轨距是多少来着1.435米?

一看就是蛋疼的英制单位,改掉改掉。

以后就定为自己两臂伸直,两个中指之间的距离,天王老子来了都没用。

即便一开始蒸汽机车不能上轨,但马车也可以勉强当火车使,最早的铁轨上跑的可不就是马车?

想到这些林夕终于能理解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爽点了。

把不标准的东西标准化,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无一不透露着舒爽。

看见这种乱糟糟的环境被自己一点一点改造的具有秩序时,那种感觉真是非常美妙的。

当然这艘实验船只是一个开始,具体的标准化只是才有一个雏形。

林夕下面就是把船厂和铁作上的所有的尺寸都先标准化。

在林夕看来这件间船厂的的设备人员在现在都很先进,但是在具体的执行程度上还有很多的差别。

比如这里的工人每人都有一把尺子,而没一把尺子,还每把尺子上的距离都不一样。

有的甚至能差出一寸。有这样有这样的计量单位做出来的东西。可以说是每一门炮的大小和口径都不一样。

所以最先改进的就是这些尺寸的标准,至于标准其实很好找,就在县衙里。

没听错,就在县衙里,县官大堂中审案的那张桌子上摆的东西就是首先是旁边装着令箭的那个斗,那就是官方制定的一斗的。

计量标准斗里面的令箭是长一尺,底下那个短柄竖起来和斗的高度是一样的。这就是方便查那些卖粮的人给的分量够不够。

还有那个令箭长一尺。而前面那张桌子是长一丈,宽三尺,这也是三尺书桌或者三尺讲台的来历。

知县手里的那块儿惊堂木重一两。这次制造林夕提出了公差的概念。以前制造过程中只给出了尺寸,而没有上下工差这在林夕看来就是瞎胡闹。

林夕还把公差的范围定在离厘,因为明朝在寸里下还有分、厘、毫这样的细微度量。

在应用上除了首饰,做首饰的工匠,明朝一般民间是用丈、尺、分,而厘跟毫在生活应用中不多,而普通的民间工坊也是以尺寸为计量单位的。

为什么打官司的时候看不见那些商人和顾客?因为缺斤短两而进行上公堂打官司呢。

因为知县手里有标准的度量衡,而且是国家制造的非常标准。

如果这个东西出了错误,知县和县衙里的所有官吏都会被治罪的。

而且那些奸商们自己卖的东西缺不是否缺斤短两,他们心里是非常清楚的,如果因为此事闹上公堂,以商人在此时的地位被查抄家产,判罪充军那是相当高概率的事件。

也没有人会被这些缺斤短两的商人说话的,所以中国的商人一方面想尽办法高买低卖,但是在卖东西方面绝不缺斤短两。

这不光是为了店铺的信誉,也为了他的身家性命和自己的财产着想。这个优良的品质一直保持到清末。

只要中国商人答应的事情绝对会办到,如果办不到,他是不会答应的。

这也说明封建社会对商人的压制是相当厉害的,如果他们稍微有个意外,面临他们的就是家破人亡。

所以大明的商人敢以次充好,但他们绝对不敢缺斤短两。

船厂已经开始用上了,很多零件已经通用化。

什么铁钉、螺栓这类的就不谈了,都是铁作车间供应的。

连带着很多船板的切割,船厂也是采用同一个规格。为的就是减少建造过程中备料的时间。

要知道一条船从开始建造到下水,大部分时间都是耗费在备料上而不是船台上。

如果再算上储备木料的时间的话,那玩意儿动辄数年起步。

所以后世传说的百年海军真是一点儿没有错,因为它是从一棵树种植开始算。

从种树开始算起的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是说明了此时建艘大船,备料确实是一个非常繁琐的步骤。

特别是以往那种一船一设计的建造方式,构件之间根本没办法通用,也谈不上通用化了好在林夕是一个从工业化时代返回的人。

海船这种东西你要想下饺子,可不得从工序上下功夫嘛。而且船厂和供应给他所有零部件的作坊都是属于林家的,这天然就是优势。

不得不说某些时候,垄断式经营方式还是有其优越性的。当林夕确定好船的设计方案后。

象征性的第一块船板正式切割,船厂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忙碌在流水线上的工匠们不会知道。他们手里逐渐成型的这一款海船到底意味着什么。

林夕当然也没有否定那种传统的造成方法,因为这些统一设计的船型必然有缺点,需要用那些传统方法做出一搜样船。

然后对这艘样品进行各种试验进行改进,当船只定型下来之后,采取这种标准化生产大展身手的时候。

林夕和小丫头来到船只旁边,小丫头顺着跳板来到船上。

她看见船上的水手正在一集装箱一集装箱的往船上装货物船。

这艘船上的货物有两种,第一种就是铜钱,第二种就是林夕新制造出来的一批琉璃镜。

这艘船的目的地是广州船上的货物也是送往广州的铜钱是用于南洋商号的。日常的用度用来兑换散碎的银子。

而琉璃镜却是石松亭准备开一场拍卖会的最后一批货。

这已经是第四批了,大概有1000面左右的镜子已经在广州南洋商行的库房中存放了。

当然这批镜子都是最小的那种,像一把扇子一样的化妆镜。而用妆盒装的那种椭圆形的镜子只有200多面,那种半身的穿衣镜有70多面,再大的就没有了。

当然并不是造不出来,最大的一面穿衣镜就是给小丫头造的宽有五尺左右,高有八尺。

第二的尺寸就是宽六尺高七尺,这种镜子一共只造了四面,还有一面因为搬运不当而破碎掉了。

当时小丫头慷慨的把她那个面最大的镜子交了出来,凑够了四面运往了琼州林府。

这四面分别是给林府的老太君。林夕的奶奶和其同辈儿的妯娌,还有一面就是给林夕的母亲林王氏的。

这种镜子虽然十分漂亮,但是其搬运极为不便。而且如果按同等尺寸的价格来卖,那价格要高达10万两以上,基本没有几个人能买得起。

琉璃镜的市场其实是极为小的所以就没有必要造那么大。

而半身镜万两左右却是最大的奢侈消费品,有钱人家是买得起的。而且这种镜子也不是没出现过,只是很少而已。

像小丫头那种镜子在这个时代就有些惊人了。

不过小丫头拿出那面镜子也不是没有代价。

林夕不但给了她两万两白银,还有面前这艘嫦娥号也是小丫头名下的商船。

林夕一共下了三条船的订单,另外两艘船现在是襁褓号和总角号。

襁褓号是普通的中国式硬帆船。总角号是装的西夷式的软帆,现在都是蒙学的训练船只。

至于原先的两艘福船,已经成为了粮城和广州之间运行的商船。名称也改成了希望号和好孩子号,名字同样是小丫头给起的。

如今它们也停在港口正在装货物,他们两个装的那就是纯粹是铜钱的。看装载速度就可以看出三艘船的差别。

嫦娥号已经是装载完毕了,而另外两艘船才装载了大半,还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装载完毕。

另外两艘船在出海实验回来之后所出现的各种缺点都在嫦娥号上进行了改进。

但是嫦娥号也有他自己的弱点,那就是他船上的火炮虽然只有六门,火力非常凶猛。

唯一的缺点就是重心有些偏高,加上它的干弦较低,不能适应较高的海况,可以说遇到大风浪这艘船是不如福船抗沉的。

不过这条船只是在沿海岸航行,不往远海航行,所以这个弱点并不是特别影响航海。

林夕根据缺点改造出来的第四艘船,被小丫头命名为奶牛号的真正的运输船,再有一个月左右就要下水了。

这艘船是采用真正的流水线造船的首艘,而且他根据前三艘船的缺点进行了大范围的改进。

奶牛号加高了干弦,降低了重心,在甲板上取消了所有的建筑,只除了火炮和桅杆之外,没有其他的建筑物。

而且底层加重了配置一共分为五层。第五层和第四层就是一个全通甲板,底下三层都是水密舱结构。

这艘船主要是运送移民的,所以上两层都是全通的甲板。

然后用木板在里面隔出床铺,分为上下两层。这艘船一次可以运送3000多人,而且操船的水手只需要50多人。

如果不载货物只装载人和食水的话可以装4000多人从粮城一路航行到西贡中间不用停船。

当然真正的运输是不会这么用的,每艘船上必须配备百人左右的孩儿兵以应对海盗和镇压这些移民。

这艘嫦娥号上下全部都是试验品,包括那六门大炮。

这六门大炮每一门的口径都不一样,可以说吓唬人的作用要大于它实战的作用。

这六门炮是林夕试验用型砂铸造大炮的试验品。所有的口径都是十分随心所欲。

这几门火炮都是林夕用型砂法铸造的。

型沙铸造法实际和泥范法和失蜡法都是来源相同,只是使用的塑形材料不同而已。

失蜡法林夕不陌生,失蜡法也叫熔模法是用蜡当过渡材料,完美地将样模拓印出来,其仿真度极高,铸件品相极近于原样。

此法,不但在大明非常的普及,操作起来也较为简单,正适合当下的条件。

不过后世此法多用于古董的仿制,都是上周出的青铜器在酸里一洗就变成商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