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91人心难测(1 / 2)重生在海洋时代首页

林夕再次选了一册书,打开来看,这是一册军事类型的,这一页是带有插曲的,画的是一张弩的式样,能看出使用毛笔画的,可是形态逼真,非常精致,弓弩上的箭矢几乎破卷而出。

卷名为:神臂弓,“神臂弓,实弩也。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箭矢发而远达三百四十多步,弓成可立地上,扣动扳机,可透300步之铁甲”

这卷将神臂弓描述的极为详细,从选材到制作到使用到排兵布阵描述的极为详细,卷内插图将神臂弓的每一个细微的结构都分开单独画了出来,每一个细微末节都画的极为细致,林夕可以肯定通过这卷书册,便可以复制出标准的神臂弓出来真是好书啊!极为实用。

林夕又把最后一本书拿了起来。这册书是地理方面的,插图极为丰富,山川、河流、城廓等画的很详细,当然跟现在的地图是没法比,在林夕眼中看来,这册描述广东地理的书册误差出错也有不少,不过不能要求太高,总体上来说还是很标准的。

如果是皇帝看完整套地理的话,坐在书房就可以将自己的江山收入脑海。

林夕越想越觉得这套书应该搬到自己的家里来,然后便起身给林长圭写了一封长信,不但在信中介绍了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方法以及防火措施等,而且还利用现代图书馆的藏书规则同时做了适应现代的一些改造。

比如与现代图书馆排序而方法,当然当时现代图书馆是采用的拼音加数字的方法,对图书分类,码放以便于查找。

但是在大明时期有《洪武正韵》经,史,子集分别,就可以以这些为条目,为先后秩序再配合着原来本身的编号,依据《洪武正韵》按图索骥,可以很容易的从这一万册《永乐大典》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书册。

林夕把这封信写完之后就把这次回程中缴获的所有黄金全部找出来,大概有两千两,交给了二哥的书童让他带回京城。

并在信中说明这是些是给二哥作为腾誊抄《永乐大典》及翰林苑藏书楼内所有书籍的资金,如果不够的话,可以写信来继续索要。

微风吹拂在林夕脸上,带来丝丝凉意,他身上穿的茧绸袍子,内里白色的中单,浆洗的很干净,腰间的饰带,玉佩,头顶的方巾,一切都收拾的井井有条。

林夕的这番变化就是林海氏调教王铁锤的结果之一。

现在林夕的所有梳妆打扮和衣物都由王铁锤一手包办。

林夕在以前的时候是怎么舒服怎么穿,稍微有一点邋遢。除非是正式场合,否则和普通人家的孩子穿着,只是衣服料子稍微好一点,其余的没有多大区别。

可自从这次回来之后便截然不同了,无论什么时候林夕要出门,只要王铁锤在就一定会把林夕的服饰打扮的利利索索的。

王铁锤现在很注重仪容仪表,会自己在屋子里练习举手投足。

她的一举一动都符合美感和身份,这样做虽然很累,但也很管用。现在王铁锤的一举一动都很符合这时对当家娘子的要求。

而且走的时候也不再像原来一蹦一跳的,而是走的稳稳当当,颇有一股小大人的感觉。

她和林月华的岁数差不多,走在一起就能看出分别。林月华一看就是没长大的孩子,而王铁锤就已经颇有一些当家主妇的风范。

现在林月华也已经被林海氏摁着学习女容和女红。要不然林月华也不会跑到林夕这里要求学医。

林月华学医是假,逃避长嫂的管束是真。因为她每天下午跑到林夕这里,林夕不怎么管束她,只要他把学习的内容背过,弄明白其余的时间可以痛快的玩儿。

不然会被嫂子摁到书房里学一天女红、女容的。现在学医虽然麻烦一点儿,但是心情比较愉快。

加上林月华毕竟和林夕等人是一母同胞,脑袋是很好使的,只是不爱学习的人,所以那些《医学三字经》对她来说只是玩儿的时候就背过了。

至于能够理解的问题,林夕只能尽量浅白的把内容解释给她。至于能记住多少,林夕也不敢保证。反正林夕说的话都被林月华写在小本儿上了。

林夕这次出来是来看张掌柜想出的移民计划是否可行?第一批移民的是从吕宋岛出发直接来到粮城。这批移民的状态决定以后移民计划是否可行。

前两天三哥给林夕带回的信息,他在吕宋岛的那批500名大明移民将在今天到达粮城。

他们将在粮城休息三天,然后让不适合远洋的人留下来,其余的人坐着海船将继续下一段旅程,直至到西贡结束。

林夕当然不是来迎接他们的,是来迎接宫五娘和那批从吕宋撤出来的混血儿和孤儿的。

这批孩子也被林长石从吕宋岛接了出来,被送到粮城和这里的小孩子一起上蒙学,实际上就是林家培养的下一批家丁。

而随同他们来的还有林夕在吕宋岛马尼拉招收的四名学生,他们也被他们的父母送到粮城来学习。

直到林夕认为他们可以考秀才后才会回到各自的原籍去参加考试。

当然这里头不包括的宫三娘和小皮猴林镇海,那这两个人一个是女的,另外一个连户籍都没有。

而在林夕的身后,站着一群正在交头接耳的孩儿兵们。

这些孩儿兵对于今天来接船是十分兴奋的,不然现在他们应该围着粮城的城墙开始跑步了。

从林夕重新接手蒙学之后,这些人在下午训练完队列之后便有一个大项目在等着他们。

只要不是下雨天,他们都要背着一个竹筐里面装上和竹甲兵器等重的砖头围着城墙跑圈儿。

开始的几天,跑完之后,就得摊成软脚蟹,野狗咬的脚边也挪不动半步了。还有一些没有跑完便摊到路边,动不了了。

老人们说,干活一时疲累了不能停,鼓足劲儿熬一熬就过去了。这赶跑步啊也一样,眼见要到地头了,就得提着口气儿,只要这口气儿一散,顿时便动弹不得。

这时王铁锤买来的那些果下马就派上用场,林夕从船厂要回了十来匹果下马又从船厂订购了一些羊车。

让孩儿兵的教官们拉着果下马牵引着羊车,围着城墙转,把那些跑不动的扔到车上拉回来。

同时这几匹马也配上鞍?训练这帮孩儿兵们如何骑马,顺便把骑兵应该干的事情也干了。

提出的理由也很正常,君子六艺其中就有御。当然这是指赶马车,但在林夕这里改成骑马了。

林夕对身后的这些孩儿兵是相当重视,因为他们和已经毕业的那些孩儿兵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虽然在表面上看不出来。

这些孩儿兵听着林夕编撰的那些故事长大,和经过这段时间林夕对他们的宣讲这些人在思想意识上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

虽然这些孩儿兵还不明白自己和其他的普通明朝人有其观念上的区别。

他们明白了这大明江山不是只是朱家人的江山而是所有大明人的江山。

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陈先生把明末黄宗羲的公开提出的论调写进了故事书,以天下为公、一人为私为价值尺度来看待家国关系。

这种强调了以民族为主体的国家观念,就是在现代汹涌而起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思想基础民族国家意识。

林夕这回回来仔细的把陈先生编撰的故事看了一遍。他发现在这些故事不光是好听,其中蕴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

陈先生认为君主的角色应是人民最大的公仆,而不是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

上古时代,“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国君不仅从属于天下百姓,而且也直接为百姓服务所以,“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唐太宗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舟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陈先生放到这些故事中的观点对于现在大明的主流儒家思想来说很是大逆不道。

“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天下并非君主一人所能治,所以就需要臣吏帮助君主共同治理天下。

“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君与臣的差别只是为天下服务的分工不同而已。

特别是提出了“臣”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呼吁天下士子“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

当权者应该努力追求“天下大治”,所谓治应该是民众的安乐。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由于祖神道的清规戒律都是出于陈先生之手,在戒律中这种思想表达的更明显。

祖神道的职责要以“万民之忧乐”为依归,信徒应为民众服务而不是为君主服务,尤其是戒律中唯独的一条死刑所惩戒的就是贪污。

粮城码头上专门空出了一个码头。专门来让吕宋来的移民登岸。

只见九条帆船缓缓地从外海顺风而来,船上的水手十分熟练的靠上码头搭上跳板,背着行李的穿着灰色衣裳从一艘艘船上鱼贯而下。

当第三艘福船靠到码头上。林夕就知道接的人来了,因为船上有几个小孩子在船甲板上蹦跳着,旁边的水手把他拽过去,按在腿上,噼里啪啦的打了起来。

船靠上码头搭上跳板之后首先冲上岸的就是几名四五岁的小男孩。但是林夕早有准备,让孩儿兵排早在码头上围成了一个圆圈,把那些小孩整个的圈在圈里。

在马尼拉的时候林夕就已经和这些孩子打过交道了,这些孩子根本不听劝,而且越不让他干什么这帮小孩越干什么。

五娘清点了从船上跑下来的那对孩子发现一个不少后,林夕就命令孩儿兵把这群孩子带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

粮城已经给这帮孩子准备好了住宿的地方就在蒙学的旁边,那里住着林家收留的那批客家人当中的孤儿。院子有一个门和蒙学相连,这样他们起床后就到蒙学院学习。

学习完毕回到住宿的地方休息,林夕在短时间内是不会放他们离开蒙学的。

因为这些孩子有的十分豪放不羁对周围的人都充满了戒心。放他们出来,他们有可能逃离粮城。

“聘礼退给你了啊,如今婚书也已经还回来了为着我妹子的名声,你也不该再上门的。”

满脸横肉,身材高大的男子推搡一位身材瘦削穿着有些破烂的年轻男子让他远离自己的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