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忠离开京中后约一个月,日子平静得仿佛古井无波。
周恪法正在廖太师的帮助下暗中发展朝堂势力,最近一段时间,若非要事,绝不与周恪己联络,我只帮忙在中间送过两封信。
就这样到了四月底的样子,皇宫池塘里莲花也开了,日子还是这么慢悠悠地过着。由于两年间没有天灾,加上北境匈奴不敢来犯,边关安稳又加之年丰时稔,圣上有意要举行祭祀,感念天地之厚恩。在五月初一再一次召见杨云行后,圣上又和郭相国商量几日,便定下九月要出巡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这是三弟被册立为太子以来的第一次封禅大典,三弟必然会好好把握这番机会。”周恪己微微摇头,颇有些感慨地叹了一口气,“恪己大约可以猜到圣上的意思,三弟被册立为太子后并无服众之能,总要为他造势的。”
“都一年了,三皇子还未曾坐稳东宫的位置吗?”我这话问得有些畅快。
周恪己大约看出了我在讥讽三皇子,也未曾多劝阻,只是笑着摇摇头:“去年曾派三弟去统管京中粮食税收,这本是个好差事。京中不会差钱,在京中能当差的官员也都是一等一的机灵敏锐,说到底就是奔着让三弟快些建功立业去的。”
“据说,三弟本来得了不少帮助,囫囵吞地也算做完了,该收的该散的都做得差不多样子。可惜当时在朝中汇报的时候,户部侍郎裴琦裴公道却凭着几句话查出不对,当朝便上奏要求重新查账。就这重新一查,不仅是去年的账簿查出了问题,原先数年的烂账也一并查出不对,三弟好好的一件功劳,反而成了过失,还惹人耻笑。”
我有点不理解:“这,三皇子再怎么糊涂,也不至于将上任第一件事情做砸了呀?”
这话却似乎问到了周恪己心头:“此事恪己最初也不明白,眼下却得了答案,姑姑且听恪己解释。姑姑以为,京中贪官污吏多?还是地方贪官污吏多?”
“这……”我一下愣住了,刚想下意识回答京中,却忽然察觉到一丝古怪,“大概是京中?毕竟京中多是世家子弟?”
“不错,但是古往今来若举义起兵,从来都是从边陲之地反起。姑姑又想过为何?”
周恪己这一问倒是问住我了,我明明也觉得京中是贪官污吏最多的地方,怎么古来这蠹役之祸往往起于边陲呢?而且这京中明明藏了那么多贪官,却依旧繁华无比,又是为何?莫非只是因为京中有神武营?
我想了半天,眉毛都打结了也没弄明白哪里不对,最后只能摊手放弃了思考:“许梨想不明白,大人就说了吧!”
“因为天下财富,也聚集于京中。粮食多了,便不在乎多一两只硕鼠。”周恪己坐到我身边,说起这些事,似乎颇有些感慨,“京中的贪官污吏,是最合时宜的贪官污吏,他们的世族有能力让他们立于天下最富庶的地方,那都是一等一的聪慧。”
“边陲之地、穷乡僻壤本就贫寒,若再强征暴敛,百姓很快便会难以生存,自然就反了,然而京中多富庶之人,自然安定。”我点点头,大约理解了,“不过,这和三皇子这件事有什么关系?”
“三弟就是吃透了在下方才所说的东西,京中从前便是明面上一套规矩,暗地里一套规矩,三弟接了差事后,便立即自作主张延续从前,该做假账的依旧照着前一年做假账。他自以为这样便合了京中从来暗中的规矩,却忘记了明面上的规矩他根本过不去。”
我点点头:“三皇子从来喜欢与世家大族沆瀣一气,枉顾王法天道,他会做此决定倒也不算意外,不过圣上不也是这个意思吗?”
“非也非也,朝堂之事,不可观一日之举,一家之言,需纵览天下,静察累岁,才能弄清楚对方究竟要做什么。”周恪己在我边上坐下,一边玩着素净的木头簪子,一边细细解释,“京中之所以不好管,是因为各家都是世家大族,其中利益盘根错节,但是京中也是最好管的,因为谁家都不想被踢出这个天下粮仓。所以,他们是很会配合的。”
“圣上想让三弟建功,三弟就该好好地抓一抓烂账,那帮人是一万个会配合的。毕竟今年不贪,他们明年还能继续贪。况且这是太子第一次做事,谁不愿意去送个人情?谁曾想三弟眼界如此狭窄,毫无帝王魄力,连这样简单的事情也想不透,最后报告时又被揭发出来。”
“这下可好,朝堂上直接揭发,这无论如何也要彻查一番。三弟这番做法,自以为合了暗地里的那些规矩,最后却既得罪了京中世族,又叫圣上挂不住面子,还失了民心。”
“原来如此。”我这才明白过来,忽然感觉浑身一阵发冷,“大人,这些都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