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过脸来对孟先德说:“差点儿漏了,领导们还交待说,创刊号上还必须有关于端木医术的研究论文,你也不轻松哦。”
“乖乖,这是硬逼着我们必须加班加点的节奏哦。”原科技科的那俩小伙仗着脸熟,口无遮拦地问道:“请问领导,给加班费吗?”
但他俩看到胡岱源那一副严肃的模样,便不敢再吭声了。
医院的通报会刚开完不多一会儿,会议内容便像长了翅膀在全院传开。院长办公室的行动也够麻利的,用红头文件格式打印的四份《决定》和一份《通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发到所有的医疗科室及相关部门,从官方印证了“传言”。一时间,成了众说纷纭的话题。
走惯了老路,任何变革都会有人欢喜人愁。尤其牵扯人心的是那份《关于组织开展全院科研攻关活动和设立“福海杯”科研成果奖励基金的决定》。不仅是科主任们个个愁眉锁眼,那些靠混年头获得更高一级职称的人有点儿惶然了,今后不去坐门诊有了得闲的时间,倘若一年半载还拿不出科研成果和论文来,那就不是仅仅面子上过不去那么简单的事了。更多的年轻大夫们,还有为数众多的护士们奔走相告,并在微信群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辩争。
年轻大夫们庆幸有了机会坐诊。在医疗机构中,三甲类大医院自然有见识广、从良师、待遇好等诸般好处,但是也有令人沮丧的不足之处,那就是“抛头露面”的机遇实在是太少太少!实习医师且不须说,即便是有了医师职称,大多数也只是在病房里做个住院医生,每天查房时当个可有可无的“跟屁虫”。从大学研究生毕业到三甲医院就业,混到三十多岁拿到主治医师的资格后,还偏偏时运不济,医院为了在挂号费上这一块儿创收,轮不到他们上岗独立坐门诊接触与诊治患者,少了许多实践与磨砺锻炼的机会。如今,医院的这个“动员令”,让他们各归本位,如何不惊喜?而且医院的院刊一出版,至少也让他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大夫们有了崭露头角的可能性,又如何不让人雀跃不已?后来,市人民医院掀起一股自发地、强劲的业务学习热潮,无不与医院的这场变革有关,且是后话。
《决定》在医院的微信“护理群”中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种各样的议论、质询、疑惑犹如钱塘江的大潮,令人咋舌不已。毕竟三甲医院的护士入职最低学历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近些年门槛大多提升到本科毕业,也算是小知识分子了,但是搞科研、发表论文,对她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新鲜事:
“我们护士就是遵从医嘱打针送药挂吊瓶、观察危重患者啥的,有啥科研好搞的?”
“要我们也写论文发表?这不是强人所难、赶鸭子上架嘛!”
“你没瞧见神经内科的顾护士长,还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了呢!”
“豆腐干大小的,那也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