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宫湦初次听闻,一度怀疑是长羽甲士搞错。
长羽甲士却无比肯定。
雪灾之时,曹国子民曾流窜至宋国,盗取宋人家中粮食过活。
宋公白曾以此为由,遣使当面训斥曹叔稚,言其纵容曹国子民为盗。
曹叔稚非但不知悔改,反而下令撤走边关驻守甲士,使曹国子民大批涌入宋国。
宋公白碍于仁德之形象,只能派人前去安置。
一来二去,竟有半数曹国子民,选择在宋国渡过雪灾。
宋人怨念极大,纷纷上书奏请宋公白,讨伐曹叔稚如此无赖之行径。
姬宫湦此前调解宋翼两国争端,曾准许宋公白颁布讨伐曹国,而且还特意颁布天子诏书为凭证。
宋公白已有讨伐诏书在手,为平息宋人愤怒,当即决定起兵讨伐曹国。
令人颇为费解的是,曹叔稚得知宋军来犯,竟然丝毫没有反抗之意。
沿途曹国子民悉数恭迎宋军,就连驻守甲士亦望风而降。
宋公白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抵御,便顺利夺取曹国大部分疆土,最终仅剩曹国都邑。
曹叔稚似乎早有预料,不等宋军围困曹国都邑,便亲率曹国公族出城归降。
宋公白念在曹叔稚主动率众归降,便将其封为曹地大夫,继续负责治理曹国旧地。
曹国遗民,将颁发宋国照身,与普通宋人享受同等待遇。
曹国,就这般灭亡。
看起来颇为儿戏。
据邦谍营探查,宋曹两国从始至终并未真正交战,即便出现少量伤亡,也是因为天气过于严寒,导致双方甲士被冻死。
姬宫湦听罢,不禁皱眉。
“尔等以为,宋曹为何如此?”
寺人尨道:“依小的之见,曹叔稚必然是知道难逃亡国之祸,是以不敢作任何抵抗。”
姬宫湦摇摇头:“曹国此前颇为强势,不至于不战而降。”
内史伯朙起身拱手:“依臣之见,曹叔稚应当与宋公白达成密约,将曹国整体并入宋国,此前曹国罪过便会一并被免除。”
姬宫湦颔首:“极有可能!”
“而今曹叔稚依旧治理曹地,只是名义爵级被降低,实则权柄并无多大差别。”
“届时再有曹国死士,曹叔稚与宋公白便可互相推脱,甚至以其等并无宋国照身为由,抵死不认其归属。”
“臣若是没有猜错,宋公白应当是被曹叔稚蒙蔽。”
“何出此言?”
内史伯朙解释:“宋国吞并曹国,看似开疆拓土,实则却包藏极大隐患。宋公白为人仁德,最容易被人利用。”
姬宫湦沉思片刻:“目前终归只是猜测,若想知晓其中真相,还需耐心等待些许时日。”
寺人尨提议:“宋使皇甫蠡尚在王城,大王何不直接召见?”
内史伯朙否决道:“此乃邦交大事,宋使皇甫蠡岂会知晓其中奥秘。即便其知晓奥秘,又怎会告知大王?”
寺人尨道:“即便宋使皇甫蠡不愿透露,大王亦可借此,趁机敲打宋国。”
“宋国吞并曹国,乃大王亲自所允,而今宋公白不过奉命行事,如何能敲打宋国?”
“至少,可让宋公白撤销任命,严禁曹叔稚继续治理曹地。与此同时,命宋国尽快颁布照身。往后由宋入周者,必须手持宋国照身。避免出事之时,曹叔稚与宋公白互相推诿。”
内史伯朙道:“上述之事,大王只需颁布王命诏书即可。”
姬宫湦却对此另有看法。
“孤王现下无事,便召见宋使皇甫蠡,或有意外收获。”
内史伯朙不再劝谏。
姬宫湦很清楚,一旦召见宋使皇甫蠡,接来下便难有空闲。
卫国、陈国、鲁国、齐国、楚国等驻使,始终在观察周室邦交态度。
宋国身为殷商后裔,已经蒙获天子召见。
同为姬姓宗亲的卫国与鲁国,自然不能落下。
陈国、楚国及齐国等虽非姬姓,却是效忠周室之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