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虽然仓促了些,但大臣们在一个月前举行过一次了,有了些许经验,所以进行的很顺利。
举行完大典后,朱由校单独留下杨延宜奏对。
“新军招募情况如何了?”
杨延宜有些汗颜,他将这件事完全都丢给了马炯来处理,所以还不清楚目前最新的状况。
想了片刻之后,他说道:“马副总兵负责招募的事情,按计划招募两万新军并训练整顿完成,大概还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朱由校沉默了片刻,说道:“以你的战略计划来看,下一步你准备做什么呢?”
杨延宜扭头四顾,说道:“臣需要地图或者沙盘,来为陛下讲解。”
“不用了,我都记在这里了。”朱由校用手指点了点自己的脑袋,示意他继续往下说。
杨延宜有些恍惚,面前这个十五岁的少年,表现出来的冷静和掌控力,让他觉得有一些陌生。
他想了想,说道:“臣准备前往登、莱二州,重建我大明水师!缩短辽东的补给线,从永宁堡登陆,逐步收复盖州、鞍山等堡垒,收缩防线,屯兵与广宁、镇江。如此开原铁岭以遏制漠北蒙古、镇江广宁以联系朝鲜。如此,则为战略平衡阶段。”
“如此一来,辽东补给线缩短后,亦不需要再让晋商陆运,以避其资敌。同时,从两个方向挤压辽东建奴的生存空间。二则改革大明卫所制度为募兵制,重建大明王师!最后北联蒙古、南通朝鲜,举全大明之力,一战可定也!此为战略决胜阶段!”
“辽东建奴虽然虎视眈眈,觊觎我大明疆土,但我大明疆域何其之阔也!臣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暂安辽东局势,使其不再恶化。”
“第二个阶段,外整顿军制、内整顿朝堂。缩短辽东补给线,足兵足食,以牵制、压缩建奴的活动空间。”
“到了第三个阶段,我大明上下一体、军民一心,则我大明必胜!建奴必败!”
这时,一人边鼓掌,边从屏风后走了出来,朗声说道:“杨少保平辽策冠绝古今,臣叹服不已!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但臣也有一个疑问,还请杨少保以教我。”
那人正是两代帝师孙承宗。
在孙承宗对朱由校行完礼后,朱由校随即以弟子之礼,向孙承宗还礼。
杨延宜也是第一次见到后世名满天下的孙承宗,但在皇帝面前,他无法向其他人行礼,所以点头示意道:“不敢当,请说。”
同时,他也深深的察觉到,朱由校对他这位老师的信任,完全不下于他自己。
孙承宗捻动着花白胡子问道:“之前杨少保曾提过,辽东巡抚王化贞不知兵,辽东经略熊廷弼亦与其不合,如此将帅不合,辽东沈阳、铁岭、开原三个钉子如何能保?”
杨延宜眉头一皱,知道他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了。
当初光宗朱常洛召集群臣议事,就在讨论王化贞的事情。
他阵斩了建奴贝勒阿巴泰,这也是不世之功。但杨延宜却知道,这位王巡抚乃是一个十足的草包,沈阳迟早会丢在他的手里。
所以,那个时候他就建议以升迁的名义,调任王化贞回京,将辽东前线都交给熊廷弼一人。
可后来,随着朱常洛身体抱恙,这件事就被搁置了下来。
现在孙承宗重提此事,显然也是抱着跟他一样的看法,必须调王化贞回京!
于是,他回答道:“没错,先皇曾与臣商议,如何处理辽东巡抚王化贞一事。臣当时建议迁他回京,以熊廷弼主持辽东,如此当可万无一失。”
孙承宗听完后,这才微笑颔首。
朱有效见到这两位他心目中的擎天一柱都怀着这样的想法,于是立召内阁议事,讨论王化贞的封赏,并给出奏本来。
同时,他也将信王朱由检和五公主宁德公主朱微妍,交给了孙承宗,让他们在帝师的指导下开始读书。
之前在乾清宫,杨延宜见过朱由检一面,但没有细看。现在再次见到日后这位大明的最后一任帝王,于是很有兴趣的张望了起来。
朱由检现在才十岁,因为还没有开始读书,整个人看起来虎头虎脑,有点木讷的样子。
朱微妍比朱由检稍大一些,虽然也只十二三岁,但已经有了美人胚子的模样,看起来很是文静。
朱由检倒没有怎么关注杨延宜,反倒是五公主偷着看了他好几眼,又急忙的扭过头去。
出了宫后,杨延宜没有回府,也没有去五军都督府当差,而是直接回了京营,招募士兵的事情已经拖了太久了。
可当他赶到京营后,马炯却告诉他一个让他更加崩溃的事情。
他们虽然同在朝为官,新皇登基大典也一起参加过。但后来杨延宜被留下来奏对,所以还没有跟马炯交谈过。
“大人,卑职下朝之后,又去了一趟户部,他们还是没有发放饷银!这样别说募兵了!五天之后,咱们就要挨饿了!”
杨延宜却是眉头一皱,因为今天圣上问起新军招募的事情,所以他去问了方阁老。
阁老却告诉他,关于他的饷银申请,内阁已经批示下去几天了。
杨延宜走出营帐,却看到一个少年,正穿着一身不太合身的军装,在营帐外面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