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9章 详解段苏权为何1955年低授少将(1 / 1)军史周期首页

1955年共和国军队实行军衔制,在授予的开国将帅1048人中,军队级别为准兵团级的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兼军事学院空军系主任段苏权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当时授予少将的准兵团级人员共有3人,除段苏权外,另外二人为解方与陈沂。

解方与陈沂二人未能授予中将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红军时期的资历,二人参加军队入伍的时间是在抗战爆发后,根据当时授衔"不创不帅,非红不中"的标准,二人当属"三八式"军队干部,授予少将理应如此。而段苏权做为1930年入党,1932年参加红军的准兵团级将领,根据其军队级别、时任职务、参加革命的资历理应授予中将军衔,可授衔结果确是段苏权仅授予了少将军衔,为什么段苏权会低授少将呢?

关于段苏权授衔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近期盛往关于段苏权低授少将的说法都是道听途说,并非历史真相。关于1955年评衔权限,各大单位仅负责大校以下的评衔,少将至上将军衔的评定决定权在总干部部与中央军委。各大单位仅负责上报本单位的拟评少将、中将名单,少将与中将的评定主要由总干部部负责评衔,而上将人员的评定则直接由中央军委确定。关于中将人选的评定,主要由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掌握,因此段苏权的军衔授予不是空军党委所能决定的,只能由总干部部与罗荣桓负责评议。

事实上在空军党委上报的拟评将官名单中,当时的华北军区空军司令员段苏权是做为拟评中将上报的。空军党委根据段苏权的级别、职务与资历,按照准兵级人员多数评定为中将的评衔标准,上报段苏权的拟定军衔为中将。1955年3月罗荣桓主持了军队中将评衔工作,总干部部根据段苏权的德才资综合平衡后,确定段苏权授中将军衔。1955年8月1日,总干部部将评定的少将以上名单上报中央军委并获中央军委通过,其中中将名单中就有段苏权。

1955年8月2日,彭德怀将少将以上授衔名单上报毛主席审批,毛主席批示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通过。1955年8月1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彭德怀上报的少将以上授衔名单,此时段苏权尚在评定的中将名单之列。

1955年9月3日,中央军委召开军衔总结会,罗荣桓宣读了少将以上授衔人员名单,段苏权在公布的拟授177名中将之中。

拟授少将以上名单后上报毛主席,最后经中央书记处审核通过,毛主席提议上将至少将名额需再次压缩,并明示上将应再减少2人。根据毛主席的评衔批示,中央军委与总干部部决定上将与中将名额各减少2人。原上将名单为56人,经综合研究,中央军委决定接受徐立清与廖汉生的降衔申请,二人由原评上将改为中将。由于徐立清与廖汉生降衔为中将,原177名中将名单加上徐立清、廖汉生后需再减少四个中将名额,才能使中将名额达到175人。经过总干部部多次商议,在确定无红军资历的陈沂、解方二人由中将改授少将的基础上,空军与海军系统再各减少一个中将名额。总干部部经与海军与空军党委分别研究后,确定海军青岛基地政委卢仁灿与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段苏权二人由中将改授为少将。在空军系统减少一个中将人选中,段苏权因受军队审干结论与历史遗留等问题而暂由中将改授少将。

段苏权本拟授中将,因授衔前夕中将名额削减而改授为少将,这才是段苏权未授中将的直接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