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宣布册封武曌为后,无异于一石激起千层浪。朝野中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武曌原为先皇李世民的才人,现在李治把武曌弄成自己的贵妃已经让人不齿。
你一个皇帝睡了自己老爹的女人也就算了,把她册封成贵人大家也没多说什么,现在倒好,一下子又要把她弄成皇后,这就说不过去了。
朝中的文臣开始抱团反对,有名着上书的,也有太黏指桑骂槐的。而那些个武将中也有不少人上折子劝说李治打消这个念头的。
久未出面的魏征,此时也来上书,劝说李治想开点,皇后是不能随便立的。
远在边关的秦琼与程咬金也跟着上书,规劝李治找个品德兼优的良家立后。
理智面对如此众多的反对意见,第一次露出帝王之色,不但不听大臣们的规劝,还直接来个罢朝。
反正李治是摆明了自己的态度,要是不让我立武曌为后,你们一个个的都别来见我。至于耽误的国家政务,老子不管,就让它堆积着再说,
如此一来,整个大唐的政治中枢基本停摆。好在现在与突厥已经有了和平协议,不至于出什么大事。
李治也是算准了这一点,才会采用这一手策略对付群臣。
当然,事物总是分成两面的,有人反对自然也有人会赞成。
中书舍人李义府上表请立武曌为皇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都表示赞同。
九月之时,唐高宗几次召见长孙无忌、褚遂良、李绩、于志宁等人,同他们商量立后的事。最后,高宗询问李绩,李绩不置可否,只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李义府作为中书舍人,原本地位显赫,但因得罪了长孙无忌,被贬为壁州司马,这对他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他并未因此沉沦,反而积极寻求转机。当他得知皇帝有意立武曌为后,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是一个可以翻身的机会。
他向同为中书舍人的王德俭请教,王德俭建议他若能建言立武曌为后,便可转祸为福。李义府深以为然,于是他果断地采取行动,代替王德俭直宿,上表请求立武曌为后。他的这一举动,恰好迎合了李治的心意,因此得到了李治的赏识和重用。
李治对李义府的上表甚为赞赏,召见他并与之交谈,还赐给他一斗珠子,并让他留任原职。武曌也对他表示感激,并暗中派使者慰劳勉励他。不久,李义府便被超升为中书侍郎,地位再次得到提升。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朝廷中其他官员的注意,卫尉卿许敬宗、御义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等人也开始暗中向武曌示好,以期得到她的赏识和提拔。
另外,就是对崔敦礼的提拔。他是唐朝的一位重要官员,出身于博陵崔氏第二房,历任多个要职,对朝廷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任命,也反映了当时朝廷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分配。
李义府通过敏锐地洞察皇帝的心意,并采取果断的行动,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的经历也说明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善于抓住机遇并果断行动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同时,这一事件也揭示了朝廷中权力的斗争和官员们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种种策略。
自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时局变化中,大多数人还是会以自身利益出发,向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