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朗声道:“升袁应泰为宣府巡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人没打过仗,但是清廉又宽厚,去宣府是可以的。”
他对兵部尚书黄嘉善又补充一句:“至于反叛一事,本监国就不信,不欠饷、不裁撤、不祸害,正常九边将士会造反。”
大明的九边将士最后确实反了。
除了喂不饱、白眼狼一般的后期辽镇,其他哪个镇的边军,不是到了最后又欠饷、又裁撤、又祸害疲于奔命还重重追责,最后他们才不得不反?
像那种从甘肃几千里来京师勤王,不给吃喝、不给饷银,还朝令夕改,最后要追责杀人。
他们才当逃兵,当了流贼。
朱由校不会让这个局面发生。
这个袁应泰只要别去打仗,也是不会造成这些局面的,比东林党中许多人要强上不少。
黄嘉善等人知道了,方从哲、韩爌两位内阁大学士也支持这個认命。
“终于啊……”朱由校内心感叹:“终于对辽东做了调整。调走一个袁应泰,能救几万强军和几十万辽东百姓的命。”
其实朱由校心里早就知道袁应泰反不了。
这人是个东林外围,或者说只是被东林拉拢加入的成员。
他人也不傻,治理黄河、辽东搞运输都很能干,跟清谈的那波言官不是一路人。
此人官场混得还可以,稍微聪明点就会和东林悄悄划清界限。
再说了,就算他人犟得不行,非要支持东林,宣府镇也不可能有人支持他。
因为宣府镇有可能反叛的人,这次已经都跟着张经世入京了。
剩下的反而大多没有异心。
所以朱由校不怕,才大胆地用人不疑。
方从哲、黄嘉善没看出来这一点,刑部尚书黄克缵却看懂了。
他懂军事也懂官场,看到太子这个手笔感触很深。
“厉害,太子真的好厉害。不仅叛军谋逆绝不是太子对手,整个官场大局也一定能被他掌控好。”
他都七十岁了,才不会想着什么文官跟皇帝制衡,倒是更在意自己能不能好好做点成绩光荣致仕、能不能让家里后辈和学生混得好些。
目前来看,很明显跟着太子监国,这些都会有的。
户部尚书李汝华也是差不多想法。
作为户部尚书多年,他知道大明物产是在增加的,银子也是有的,但是朝廷官员互相内斗不做事,谁能专心贯彻官员考评、土地丈量和催收银子呢?
快来一位掌控得住局势的能干明君吧,少一点内斗和内耗吧。
这么多年朝廷内耗,这批万历时期顶在岗位上,让局势不乱的老臣,内心都有这个共同想法。
朱由校也知道大家在期待这个。
“明日早朝,本监国最首要目标不是清算,而是稳定大局和人心。”
“监国殿下圣明!”方从哲、韩爌也都心中大安。
清算当然那要清算,但不需要自己亲自下场。那是朱纯臣和杨涟该冲在前面去做的,然后其他心腹大臣跟进落实。
自己下场反而不美。
提前商议好了,腾骧四卫与浙兵、白杆兵先封赏一拨。
明日早朝就稳了。
......
万历四十八年,九月二日。
天刚蒙蒙亮,午门的第一通鼓就已敲响。
焦黑的午门门楼下,已经有半数大臣到了。
还不到进入午门的时间,还不用按照队列和顺序排好。
群臣三三两两的聚集,不时问候和谈论,天气也不像之前那么炎热,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许多官员都在尽可能多交流一些情报。
上朝时大臣不从午门正面进入,而是走左右掖门、文东武西分别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