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56、去而复返(1 / 2)大明剑尊首页

提起王振,连孙太后这个皇帝的生母都没了动静,更何况其它的大臣。

先帝朱瞻基去世的早,自他儿子朱祁镇幼年时起,王振就陪在朱祁镇左右,甚至相对于自己这个母亲来说,朱祁镇更愿意亲近王振。

很多时候,孙太后恍惚觉得,很可能在朱祁镇的心里,王振已经取得了他心目中父亲一般的地位,所以才会对王振言听计从。

譬如这次出征,若不是王振在后面推波助澜,以朱祁镇的性子断不会违逆自己这个做母亲的意思。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那个时候打仗,需要先行安排好行军路线,随后派一部分人沿着行军的路线设置粮仓,故而称作为「粮道」。

大军忽然改道,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来此番出征仓促的紧,更没有什么准备。

皇帝一张圣旨,朝廷上下无不忙碌,军粮勉强凑够十几日,堪堪出征。

五十万大军每日消耗甚巨,就算举全国之粮也未必够这些前线征战的士兵吃的。

故而孙太后和兵部的大臣商议,抓紧在后方筹措粮草,分批次赶赴前方囤粮,料想不会让士兵饿着肚子征战。

但这一改道,将她全部的计划打乱,后方的粮草已经前赴后继的运往前线,而大军迟迟不来,定会造成粮食短缺的现象。

到时候大军军心不稳,影响士气,还哪里打得过瓦剌的悍勇兵将。

要知,这些人在一百多年前可荡平了中原,挥鞭西方,打下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大大的疆土。

这样的敌人,可不是单凭人数多少便能决定胜败的。

况且,古往今来,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少,朱祁镇带领大军孙太后本就是万千担心,现下又传来突然改道的消息,令他骇的不行。

他眼前一黑,差点晕了过去,努力缓缓了缓神,斜靠在椅子上坐了一会儿,左手扶着额头,有气无力的问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何王振要改道?」

那人吞吞吐吐,面露万分难色,实在不敢将实情说出来。

他不单单是不敢,更有可能觉得羞耻,毕竟随行的大臣中,论德高望重,首推英国公张辅,他乃是当世名将,在军中甚有权威。而兵部尚书邝野也是个颇有才干的能臣。

而朱祁镇名义上是自己带兵打仗,实际上却让王振做大军的统帅,一个太监做三军统帅,便是三保太监郑和也不敢说自己能当此大任。

大军集结完毕,从京城一路走去怀来、宣府、大同,而王振的老家就在大同附近。

古往今来都有「荣归故里」一说,便是当年的楚霸王项羽,也想在平定天下之后回到楚国故地,身披银白战甲,骑着高头大马在楚国的父老乡亲眼前显摆一回。

王振也是这般想的,他老家蔚州,距离大同不远,自己好歹当上大明三军总帅,威风至此,哪能悄无声息的从家门前走过,于是便向皇帝提议,想要带大军去蔚州,令自己炫耀一番。

朱祁镇哪里知道大军的行军路线乃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在他心中自己堂堂天子,带领五十万大军哪里还有不所向无敌的道理,反正大同和蔚州很近,索性去一趟,了却王振的心愿也无不可。

那人自不敢在孙太后面前隐瞒,踌躇了半晌将这件事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孙太后,差点将他骇晕了过去,口中低喃念叨着「混账」两个字。

李孤行在外听得真切,也恨的压根痒痒,这样的昏君留着他到底有什么用处,不如一刀斩了!

但自古以来,儒家思想教导大众忠君爱国,君昏乃臣无能,并非君之过。

故而,李孤行又将这愤恨转移道内阁那帮大臣身上,就是在他们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朱祁镇才成

了这样的一个昏君,也就是在他们的纵容下,王振才敢这般为所欲为,竟置五十万人的性命于不顾。

孙太后痛心疾首,立马颁布懿旨,「传我旨意,告诉朱祁镇这混小子,立马将大军定在那,待我派人过去!!」

他旋即吼道:「于谦!于谦到哪了?!」

这一句喊得甚有威严,哪有人敢答应。

说来也巧,就在他吼的时候,敬忠太监急匆匆的赶来跪在门前,喜道:「太后、于谦于大人在宫外候着呢!」

「终于到了,快请!」

敬忠太监刚要动身,又听孙太后直至道:「不!等等!我亲自去!!」

皇家注重威仪,便是这等十万火急的时候,孙太后仍旧不便以这般形象示人。

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更是对于谦的不尊重。

敬忠太监十分有眼力,使了两个颜色,便有许多宫女一涌而上,前呼后拥的唤了轿子,将孙太后拉回人寿宫。

李孤行心中安定,看来取那「传世龙骨」的事情有着落了。

他悄悄跟在轿子后面,一路隐匿在假山丛中,期间有些禁卫在那驻守,也被他以绝妙的轻功完美躲过,没有露出半点蛛丝马迹。

就这样,没过多久,便随着孙太后一同来到了仁寿宫。

敬忠太监心疼孙太后,在他改换服饰的同时将那碗已经半凉的参粥端了上来,一勺一勺服侍孙太后享用。

孙太后随口吃了吃,兀自问着敬忠太监。

「你说哀家这儿子如何?」

敬忠太监道:「倒是颇有先帝的风范。」

「胡扯,什么时候连你也不敢说真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