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三十九章 佛媛结缘,起社圆满(1 / 2)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首页

贾家三春这样的姑娘,住在如天仙宝境的大观园之中。

用的是金银器皿,吃的是玉粒金莼,还有嫂子教导针黹诵读。

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有。

可就是没有她们最需要的一样。

那就是,来自亲人的关爱。

史老太君将她们接到膝下养着,说起来就像是给宝玉找些个玩伴儿。

贾府这些姑娘之中,也就探春好些。

好歹还有赵姨娘这个亲娘,又遗传了几分泼辣。

至少不会任由别人拿捏。

而迎春和惜春就是荣府中“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任由别人拿捏的边缘人。

迎春选择麻木不仁,用木讷作为保护色。

在贾府被人叫“二木头”。

惜春则选择冷冷相对,冷眼旁观、冷言冷语。

以此让人觉得疏离。

人和人之间交际的频次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安全感的基础上。

而安全感,最初就源于幼年时期受到的关爱。

每一个温暖的怀抱,每一个肯定的微笑,每一个冷漠的眼神,每一个不耐的答复……

都可能是塑造一个人,长大以后对外态度的一把刀。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一个人长大以后的社交能力。

乃至婚姻的成败。

其实就算贾母有心爱护,却也年老体衰。

一个宝玉就已经让她疲惫不堪。

哪里顾得上其他姑娘?

这样有限的精力,自然顾及不到每个人。

就如原着之中,黛玉入府之后,史老太君开始如何亲近,后面就如何冷落。

说白了,也就是新鲜两天。

正是因此,宝玉才能趁虚而入,让敏感的黛玉将他当作一个依靠。

可惜,宝玉如此不堪。

每每所作所为,都让人明白。

他不是一个能靠得住的。

黛玉明白的时候,却也已经别无选择。

最后只能越陷越深。

续作的泣血而亡,不一定准确,但却也很合逻辑。

这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结局。

即使不是泣血,也是上吊。

好在,不论是黛玉,还是迎春、探春。

有了冯一博的出现,这一切都已经被改变了。

唯独,还剩下惜春。

孤零零在大观园里继续做个边缘人。

其实三春之中,也只有惜春是嫡出。

要说她心中没几分傲气自然不可能。

可她又是三春之中,唯一寄住在荣府的贾家人。

即使荣宁二府亲如一家,终究已经分为两府几代。

寄人篱下的生活,会让惜春这样小姑娘格外敏感。

傲气加敏感,慢慢就演变成了孤僻。

这和妙玉的过往几乎如出一辙。

只是妙玉无从选择,从小被安排在庵堂之中带发修行。

而探春很可能是受到生父贾敬的影响,对出家避世也竟有着几分天生的兴趣。

早年玩得最好的是一个尼姑。

如今每次到了冯府,也不由自主的来庵堂坐坐。

这就是潜意识中,想要避世的选择。

听到妙玉的话,惜春明白对方是在劝她。

可她习惯了孤僻,自然听不得这些。

“多谢林姨娘开解。”

称呼一变,就透漏出她的疏离。

说完惜春又面无表情的福了一礼,就要离开庵堂。

此时,妙玉好似见到小时候的自己。

她曾经也是这样的性子。

孤僻、冷傲、古怪、疏离。

如今,她的心已经被冯一博和黛玉捂热。

看到这样的惜春,心中竟有些心疼。

“四姑娘等一下,既然到了这里,不如我带你去里面拜拜如何?”

在惜春转身欲走的时候,妙玉开口叫住了她。

惜春一时有些诧异,不知为何妙玉忽然开口相邀。

但听说是去拜佛,倒是有些心动。

妙玉见她回头,就不再言语。

一转身,自顾自的往里走了。

惜春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跟上。

两人到了庵堂之中,只见正中供奉着一座五层佛龛。

这是冯一博询问了妙玉的建议,才找匠人打造的。

不然按照他这个外行的构想,就让人塑些金身供奉了。

佛龛的最高一层,供奉的是横三世佛。

即中间的释迦牟尼佛,东方琉璃药师佛,西方极乐阿弥陀佛。

这三世佛就代表一切佛。

这样供奉的,一般在家中倒是不多。

林姑姑毕竟是正经出家人,这也算是按照寺庙的格局供奉。

第二层,供奉的都是菩萨。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

三大菩萨代表一切菩萨。

第三到五层,摆满了佛家经典,就不一一赘述。

两人进来之后,在妙玉的带领下,虔诚的拜了拜。

又各自往香炉里添了一炷香。

礼毕,妙玉看着佛龛最上面,正中央的释迦牟尼佛,轻声道:

“释祖曾说:‘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惜春在自己的居所,都有烧香之举。

虽不曾拜访佛龛,却也有佛像悬挂供奉。

因此,她对佛家经典也算通晓。

此时闻听妙玉所言,却微微皱眉,疑惑道:

“这是‘四念处观’?为何我听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念处观,是佛门根本修行法之一。

探春虽然没有修行,却也从经典中见过。

可显然,两人所看的经典却不一样。

“四念处就是四个安置心念的处所,也是佛祖用智慧堪破四颠倒的法门。”

妙玉朝她微微一笑,问道:

“你说的‘净,乐,常、我’,不就是四颠倒吗?”

其实两个人说的都是一回事。

只是惜春说的,是现在佛门的理念。

而妙玉说的,确实是一开始,佛法刚刚传过来不久的“原法”。

以她的佛法造诣,如何不知“四念处”的发展?

所以,显然就是故意从“四念处”的源流,引起惜春的好奇。

惜春此时闻言,却有些不解其意。

她不是不明白妙玉的话,而是不知道她对自己说这些到底有何深意。

见惜春果然来了兴趣,妙玉就又看向佛龛,自顾自的道:

“世人都知求佛祖保佑,但佛祖却只教我们如何做好自己。”

说完,她才看向惜春,又笑道:

“我观四姑娘现在似乎想要寻求‘无我’,但这样做又是为了‘我’。”

她想到以前的境遇,如何不是在寻求“无我”之中渡过?

可即使孤僻冷傲,对人带搭不理。

又如何就不是真的“我”?

惜春并未打开心扉,还对妙玉重重戒备。

此时对方所言,倒觉得像是在帮自己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