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惊愕的眼光中,傅忠傅颍心迈着郑重的步子,从人群中穿过,直接走到皇上御案前。两手高过头顶,呈上了建立军校的折子。
当他刚要下去时,朱元璋开口说道:“就站在太子身后。”
对于明君,没有幸进之说,只有酬功之赏。
朱元璋心道:“什么是忠,满朝大臣,傅忠排第二,谁敢称第一。他为了太子与自己相安,能够舍弃到手的教育长职位。
那是太子之下不作第二人想的高位,将来太子继位,一个部院大臣是跑不脱的。”
满朝轰动了,一个二十岁不到,爵位没有,职位也不够参与军国大计的小青年,就这样直立在太子身后。
这是要逆天,徐达在心里腹诽着,皇上的行事越来越看不懂,排挤我们这些老人,就让这些乳臭未干的人来行政、带兵?
殿值太监把傅忠的折子高声念了一遍,朱元璋说道:“傅忠的建议很不错,众卿可有话说。”
你都定调了,谁还敢来捋你的虎须,逆你的龙鳞。
万言当言,不如一默,徐达低着头,等着接下来的风暴。
排在百官最未的方孝孺知道底细,他实际年龄二十七岁,是老朱特选的太子洗马。
大朝会前,朱标跟他谈起即将成立的参谋本部人选时,见太子属意于他,吓得他连连推辞,“我还不到三十,骤登高位,恐怕人心不服。
朱标安抚道:“年龄不是问题,我也曾经对皇上说过此事。皇上笑着说,‘天增一岁,地增一岁,朕赐一岁,不就超过了而立之年吗!’
你去参谋本部,只是替我坐镇而已,重大问题,须得报我处理。这是全军的核心部门,马虎不得半点。”
见大家默不作声,他一边观察百官反应,一边想着怎么推动此事。
他不是个人云亦云之人,太子跟他说起此事,并未具体到细节方面。听到将来将领提拔,全凭军校学习时的成绩和实战战绩时,这是好事呀,他在心里赞道。
朱元璋询问众人意见时,他第一个站出来说道:“此策不错,既提高了将领的军事素质,又杜绝了任人唯亲的陋习,谁行谁上,刀子见红,我第一个赞成。”
有了方孝孺的带头,这是太子心意的风向标,说明朱氏父子是统一了意见的,众臣子纷纷表示附和。
朱元璋:“既然众卿以为可行,那就由太子督办,傅忠经办。这个学校的校长是朕,教育长请魏国公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