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枪、样炮生产起来颇为不易,最主要是枪管、炮管问题。
在当时中外各国,枪管、炮管的制造同样是一件难题。
太平天国的火炮有铁炮,也有铜炮,铁炮由生铁制成。这两种炮质量一般,射程也很短,连续开炮时间久了,就很容易炸膛。
太平军火炮,不管是生铁炮,还是铜炮,均采用工艺落后的铸造法铸造炮身。即将生铁水、铜水灌入炮模,待生铁水、铜水冷却后,炮管自然形成。
这种制造炮管的方法称为“铸造法”。铸造过程上,炮管精度很难把握,铁水、铜水中容易混入空气。由此而产生的炮管,表面坑坑洼洼,金属内部存在气泡,质量非常拙劣。
太平军本就出身于底层农民,缺乏熟练工匠,连铸造法也不熟练,只能铸造四百斤重以下的土炮。所产土炮威力非常有限,也极容易炸膛。
清军比太平军好不到哪里去。开国两百年来,清军不思进取,使用的铸炮技术仍是开国之初的,技术落后,远逊于同期的洋炮。
15年,鸦片贸易引起中英关系恶化。为积极备战,清朝广东水师在虎门新造59门火炮。水师提督关天培组织试射。关天培便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勇殉国的清军将领。
在试射中,新炮炸膛10门、损坏3门,损失率占22。关天培失望地发现,新炮炮身渣滓遍布,炮膛内坑洼不平,毫无光滑度可言,其中最大的孔洞竟然可以装一碗水。
这一时期的清朝火炮,远逊于洋人的熟铁炮,还比不上开国之初所铸造的火炮。
清军悍将向荣在852年守卫长沙时,曾冒险启用一门五万斤重的火炮。这门火炮铸于康熙年间,比一百年后的清军火炮还要先进。
不管是太平军还是清军,自制土炮还有一个劣势,炮位都是严格固定的,不能左右上下旋转。这样一来,土炮只能在固定的炮位上,打击固定距离、固定方位的敌人。
在实战中,华夏的土炮根本就不是洋人火炮的对手。
但是,清军有一个太平军没有的优势,可向洋人“借炮”、“买炮”。
1853年前后,各国公使先后访问天京,在近距离观察太平天国后,对太平天国大失所望。原本有一些传教士对天国抱有好感,进入天国后,也大跌眼镜,反而争相攻击太平天国。
洪秀全、杨秀清虽然出身底层,但民族自尊心极强,根本不可能承认洋人的侵略事实。不列颠公使曾建议洪杨与洋人合作,事成之后平分华夏,被洪杨严辞拒绝。
洋人迅速调转立场,表面“中立”,实则开始暗中支持清军。
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18561858年,清廷认为洋人只要钱、不要地,默认了洋人的侵华要求。
洋人逼迫清廷签订燕京条约,开始直接下场支援清军。他们不仅组织了“常胜军”、“常捷军”等雇佣军组织,还指挥海军公开支援清军行动、进攻太平军城池。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洋人借“中立”幌子,严禁对太平军出售军火,却将淘汰下来的前膛旧式洋铁炮成千成万尊地接济清军。
湘军的水师对太平军水师形成碾压优势,靠的正是洋铁炮。
太平军只能高价从黑市购买军火,或像吴捷那样,从同情太平军的洋商手中购买枪炮。
湘军的洋铁炮虽是洋人淘汰下来的,却使用熟铁铸成,威力大、耐用、射程远,远比太平军土炮先进。
日后,湘淮大佬们从清廷手中争取到地方财政自主权,财政充足,争相斥巨资从洋人手中高价购买枪炮。很多先进的火炮、火枪,洋人军队还未装备,湘军、淮军就装备了。
幸而吴捷在九江创办了中兴公司,有望抢在洋人之前生产出新式火枪火炮。
枪炮以枪管、炮管最为紧要,制造最为困难。
枪管口径小,需要承受的膛压小,制造稍微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