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计算机,就是无数个结构简单的计算单元,堆叠起来的一台计算机器。
功能越强大的计算机,它拥有的计算单元数量越多,因此使用同类型计算单元的计算机,通常是体积越大的计算机,演算性能表现就越强。
不过,这条计算机的发展路线,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光速上限。
基于物质发展起来的计算机,不管再怎么改变结构,它的本质仍旧受限于物质本身,电子的运动速度是有极限的,即便是换成了光子作为信息载体,情况也是一样,这些信息载体受限于光速。
所以,当一台计算机的计算单元堆叠到一个极限值以后,继续堆叠计算单元,不仅不会继续提升计算机的演算能力,还反而会降低它的演算能力。
于是,另外一条路就出现了,把计算单元缩小,这样一来,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计算机就拥有了更多的计算单元,演算能力仍旧可以继续提升。
地球上,人类的计算机道路,就是走在后者这条道路上。
不过,这条道路也有尽头,那就是计算单元,也就是芯片的线路,没办法一直微观缩小下去,芯片一条线路上的电子会因为量子隧穿,跑到临近的线路上。
芯片上的蚀刻线路成了废物,那也就意味着,整块芯片成了一个通电的金属板。
通电的金属板能当芯片用?显然不行。
当人类的摩尔计算机道路走到尽头,天知道该何去何从。
所幸,巴别塔蜂群并不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虽说蜂群的计算机也是通过不断堆叠计算单元,实现的计算机演算,但是蜂群有灵能,有信息传递速度瞬间完成的蜂群网络。
巴别塔蜂群采用的是依托蜂群网络构建的一套活体计算机矩阵,三个微观生物组成一个简易的计算单元,这些计算单元会进行序列编号,然后通过蜂群生物在蜂群网络中传递信息的特性,实现信息的实时交互。
也就是说,把本应该存在于现实里的信息传递线路,搬到了蜂群网络里。
微观生物非常小,大约相当于一个中微子,一组计算单元也就是三个中微子,如果把这些计算单元聚集到一起,组成一台大型计算机‘天河’的话,体积会比夸克还要小很多倍。
同时,由于信息传递用的是蜂群网络,量子隧穿的影响也就不存在了。
在有着智慧的二维生物主动提供自己文明的文字模板后,蜂群把这些文字模板导入到活体计算机矩阵中。
一只只充当计算机演算单元的微观生物,忠实的发挥着自己在矩阵中的作用,不出几秒,关于巨宇宙内这个二维空间明的整套语言系统,就被蜂群给破译出来。
该二维文明的探索的知识,也由此全部被蜂群了解清楚。
这个二维文明掌握的物理规则,基本都是二维的,比如他们的大炮只封闭三个方向,炮口处是强磁铁,以此保证大炮不会因为内在会遇水爆炸的爆炸物炸膛。
同时也有一些物理规则和三维空间互通,比如石头会受引力的影响,从高处落下,液体仍旧具有流动性,分子化学仍旧存在着,等等。
总得来讲,巨宇宙的时空环境,也就只是把所有的分子物质压到了同一个平面上,除此以外,其他的物理规则并没有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