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三章 有钱好办事(1 / 2)从明末开始生存首页

手中有钱,心中不慌,一夜之间,手中有了近百万两银子,文启东顿时有了底气。

第二天,文启东拜访了书坊街市中,自己探明了其底细的几家书斋店铺,这些店铺后台都是累世之家,在文教官场上,这些人家底蕴深厚。

相对的,这些人家以及亲朋之家里的珍藏善本也多,平时都是秘不示人,只在和知交亲近之人赏文阅话时,才拿出来显摆共赏。

啥东西都有一个价值零界点,所谓的珍贵藏品,只要给出足够的价格,绝大部分都能买下来。

而且文启东并不是夺人所爱,他不要求必须是原本,只是求购临摹抄写本,按图画的临摹水平,和书籍内容的真伪程度给钱。

这样的生意,几家书斋的掌柜当然愿意干了,除了一些家传的秘方和秘术不能外泄,一般人家的藏书,只要給足够的银子,抄录一遍还是问题不大的。

毕竟已经不是汉唐时期世家门阀时代,知识是一个家族的根本,垄断知识,就能掌握话语权。

明朝末期,虽然知识没有随便就能获得的地步,但想要获取,也不是那么困难,只看从县城到京城,到处都有卖书的书斋,就知道,知识已经不是被世家垄断,而是和金钱划上了等号。

虽然有钱就可以买到书籍,但不同的书籍,价值是有差别的。

每本书的价值,要看书中的内容,和书中内容的流传度,要是人竟皆知的东西,那就没有啥价值。

要是珍藏的书籍,其中的内容,外面已经失传,或流传在外的文章内容不全,那这本书不光本身值钱,书的内容也价值高。

古代,由于书籍制作的困难,好多名人、著书人都是写成了手稿后,就算成书了。

这些人写成的书稿,要是门人弟子多的,其书稿就被复制抄写的多,被抄写的多了,流传到后世的几率也大些。

那些只是单独一本手稿的,很难流传下来,就是内容有一些流传,也会在口口相传中,变得与原著相差甚远,有些可能都已经完全错误了。

就像是华佗的青囊书,有没有青囊书,书中记载的医术到底达到了什么高度?

因为没有原搞,只能靠残留的后世记录本,和一些历史传说记载来推测。

如果当时能把华佗的手稿抄个一万份,大概率下,总有一份两份能劫后余生流传下来。

这样的话,在有实证下,让那些崇洋媚外的人看看,给病人实例动刀子做手术的祖宗,是华夏人,不是他们崇拜的洋大人。

文启东的目的就是保留史实,以后回到了原时空,可以去做一名专门‘打脸’的历史‘砖家’。

古代相互抄录书籍,是一件很频繁很常见的事,毕竟印刷书籍的成本太高,不大量印刷的话,抄书才是最合算的。

一般熟人朋友之间相互抄书,是不需要掏钱的,只有想要抄录别人家的秘方、秘术时,才需要拿出等价的东西来交换。

直接出钱的,也有,但很少,毕竟书籍说起来是关乎读书人气节上的事,赤裸裸的提钱有辱斯文。

而且一个人家里公开卖藏书了,也就等同于宣布自己要脱离读书人阶层,在别人眼中,那是真正的败家。

这也是文启东不直接上门收购书籍的原因,贸然去人家里收购书籍,人家也不会卖给你,有些人家,房子都卖了,还保留着书籍。

可如果只是让别人抄自己的书籍,那就不一样了。

免费让别人抄,多少会博得‘传业’的美名,还能收获抄书人的人情。

要是抄书人能付出一定的财物,那当然更好,不论是哪一种,都能收获一些好处,这就是书籍‘价值’的所在。

文启东用明码实价来‘抄书’,虽然会被一些假道学嫌弃‘铜臭味’太重,但更多的藏书人家,能在不损失书籍的情况下,获得实利,还是很欢迎的。

短短十天之后,文启东就在明时空的京城,造就了一个‘抄书’行业,还是‘市场规模’越来越扩大的行业。

文启东总共委托了六家书斋抄书的业务,每本书的价格文启东给了一个上限,具体的就都交给了书斋店铺。

由于文启东給出的价格利润空间足够大,书斋的掌柜们在付给书主一定的钱后,书籍的主人们,就找来家境贫寒的读书人来抄书,书主舍去一部分利润付薪酬。

有些人家的藏书是很多的,成千上万本藏书,能收到成千上万两银子,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就是一些富豪之家也看在眼里了。

但你家有一万本藏书,并不是都能换成银子,好多书,你家有,别人家也有。

文启东的要求是书籍不能重复,这样一来,谁家的藏书抄的快,谁家获利就越多。

怎样才能抄的快,当然是多请人啊。

文启东給六家掌柜的抄书报酬,是每本书五到十两银子,一些孤本可以单独谈。

这个价位,是能让读书人都会疯狂的,六个掌柜的就更不用说了,看他们玩命的动用各种关系找书,就知道其态度了。

六个掌柜也是有竞争的,为了抢先别人一步把同样的书抄好,六个掌柜向书籍的主人报价也是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