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4章 年终奖的烦恼(1 / 2)贞观家教有点躁首页

太极殿上早朝。

想起上朝这事就感觉烦恼,张济安已经有好几天没有上朝了,大半夜的不让人睡觉,这是瞎折腾呢。

好好睡觉做梦他不香吗?虽然老李皇帝上了年纪,在朝堂上必须要参加早朝的大臣们,大多也都是年老瞌睡少,可是我刚刚二十出头,瞌睡正多的时候。

想到这里,他就有点不得不佩服李泰和李承乾这两个家伙了,这两个家伙一个三十不到,一个二十出头,居然每天早朝都要参加,丝毫没有瞌睡。

尤其是李泰,那身体至少也该快有两百斤了吧,不是说肥胖的人都瞌睡多吗?这家伙怎么没瞌睡?

而且,这两个家伙似乎白天也没有睡懒觉的意思,还有,晚上火炉烧的呼呼响,屋子里边那么温暖,他们居然也能够如此清醒。

张济安突然想起当年他在暖气很热的教室里边上课的情形,一不小心就上课打瞌睡,然后被老师用粉笔头丢。

当时老师的粉笔头可是百发百中,估计也是经常丢练出来的,他的额头上几乎每隔两三天就会有几个白点点,有时候还会出现在鼻梁上,就和戏台上的奸臣一样。

看来这是天赋,有的人天生就瞌睡少,尤其是老李家的人,善于折腾,那瞌睡就更少了。

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所以他们才精力充沛,才会可劲儿的折腾吧?

早朝的事情依旧是一些日常事务,现在到了冬天,问题似乎少了一些。

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来捣乱,一来在秋天的时候被张济安一仗打断了骨头,二来这天气寒冷,草原上早已经下了大雪,无法南下。

而且,到了冬天,也谈不上什么农业生产。大唐说到底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依然是这个社会最主要的生产活动。

在这个靠天吃饭的时代,所谓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才是最合适的生活节奏。

其实这些大臣们也不想在这么寒冷的天出来上朝,毕竟现在也没多少事情,除了个别有官瘾的上朝狂人之外,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猫冬。

只不过大唐有大唐的规矩,虽然李世民本身是一个从来不讲规矩的人,但是他却不允许别人不讲规矩。

你们都不来,我一个人坐在那么高的椅子上给谁看呀?要不然老李偶尔发发火也找不到对象。

做臣子的,就是给皇帝刷存在感的背景板。

当然,这个时候大唐的朝堂上有时候也会很热闹的,一点不比平时单调。

毕竟这个时候正事儿没有多少,大家也都闲得慌,不闹腾出点事情来,就显得这个上朝没有实在意义。

而且,要是真的不折腾出来一点事情,这样也显得自己在这段时间里边没有做什么工作,这不是白白的骗皇帝陛下的俸禄吗?

没办法呀,平时大家都要忙着务实,现在到冬天了,适当的搞点务虚的工作也挺好的。

如果换成其他某个朝代的皇帝,比如换成西晋或者北宋,这时候大家就坐在这儿讲讲哲学,坐而论道也挺好的。

偏偏的咱们这位天可汗陛下喜欢折腾,所以坐而论道就不香了。

在这个时候就是文官们开始表演的时刻,那些武将们在这个时候只会抬杠。

当然表现最好的,最积极的也最让李世民喜欢看的自然是最早跟着他的那些班底们,秦王府十八学士。

苏勖今天成了早朝的主角。

这家伙是老李皇帝的亲家,他儿子苏瑰,尚了老李皇帝的第十个女儿南昌公主。

从去年开始,这家伙就奏请老李皇帝,愿意在魏王李泰的领导下编撰一本大唐的地理著作,这是为大唐画像的好事,老李当然是乐见其成。

当然靠他和李泰两个人显然是完不成这个事情的,后来陆续参加进去的,还有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

这些人直接在外王府里边弄了一个编纂办公室,经过十几个人一年时间的艰苦奋战,这部大作终于完成了,要比李恪前段时间交上来的那本大唐地理志内容丰富的多了。

老李皇帝很开心,毕竟,李恪的那本书,一共也就十几万字,而且把字还写得比较小,装订了厚厚的一本。

内容当然还比较全面,只不过就是写的稍微简略了一点。

而李泰今天上的这本括地志,看起来就要比李恪弄的那书有排面的多了。

李泰这家伙更加体贴老李皇帝,老李皇帝常年熬夜批阅奏章,最近视力有点下降,看小字有点模糊,不太清楚,所以李泰他们将这本书的字体写的稍微大了一点。

没错,就是稍微大了一点,一个字大概就分李恪的那本书的字数的不到十倍。

老李皇帝一看,立马觉得前段时间李恪弄的大唐地理志不香了。

本来字数比李泰的这本书少得多,最多也就是14左右,还把字写得那么小,老李一到晚上翻开那本书想看的时候都感觉头疼。

最后还是张济安给他弄了一个放大镜,这才看起来稍微舒坦了一些。

这个吴王,把字写这么小,还让不让我看了?

简直不为人子!

瞧瞧青雀,多理解老爹的心思,字写的这么大,虽然比不上一个核桃,但是也有个杏核那么大了,一页上字也不过一百左右,看起来就是舒坦。

当然就是翻书麻烦一些,看不了十句话就得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