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光义爱卿,勇猛固然可嘉,但智谋欠缺,驾驭不了大局。”
“那长安节度使樊将军如何,抵御上京侯叛乱,固守潼关天险,朝廷西迁,夙兴夜寐,布局得当,战功赫赫,当是不二之人选?”
“亦为不可,太原重要,长安地处西陲,是汴梁西面之屏障,有樊将军在,哀家才放心哪,就让赵匡胤去吧,赵光义就在他下面做个偏将。”
“那这个汴梁之御林军?”
“你说的是殿前检点司吧,还真没有合适的人选,要哀家说,你赵爱卿就兼领吧,副手呢,你来选!”
赵普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太后点将,都指挥使赵匡胤带着赵光义等几个心腹走马上任,入主太原,明着看似乎降了,由京城而出边,实则大权在握,成为封疆大吏,加上太后的器重,更是举足轻重,不失为节度使之首。
而赵匡胤走马上任,颇为争气,先是整编军队,北伐留下来的,贼刘归顺的,重新进行布局,严肃军纪,敢滋事扰民的,格杀勿论,领衔的都是自己的人,日操夜练,再是将各城池分轻重缓急,加固城防,各有侧重,同时于阴山之南,滹沱河沿岸设兵屯,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于百姓,架桥修路,亦农桑又商贾,一时间,百姓爱戴,将士所向。
平定燕云之乱,赵匡胤又声名大振,辽北焉能不有所耳闻,赵匡胤入主太原,辽也是频频试探,派出小股部队,扮做流贼,滋扰边境,掠牛养,杀百姓,但无一不被赵匡胤的部下所痛击,几乎是谈虎色变,没折腾多长时间,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赵匡胤之名,一时无两。
于是自然有人就见不得人家的好了,说什么赵匡胤假皇上之意,盗取公名,说什么功高震主,居心叵测,说什么太后培植自己之党羽,天下只知有太后,而不知年幼之皇上,说什么只知赵,而不识周,更是联名欲弹劾赵匡胤及其私党,沽名钓誉,霍乱朝纲,应及早调其职,削其位,以防后患无穷,更有甚者,说赵匡胤明着爱民如子,实则杀人如麻,应革职问罪。
无疑,这些个消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传到了太原府赵匡胤的耳朵里。而赵匡胤,似乎不以为然,一笑了之,清者自清,而浊者自浊者。
但他的弟弟赵光义可不这么想,随其征战四方的部下不这么想。
太原府里有一位刺史,好占卜吉凶,善于夜观天相,时不时弄瑞出东方,奇云颇现,异相颇出的感慨。
“咱们出生入死,护的何方主,佑着又是何方神,这周还是姓周,亦或是姓李了,谁又在主政?“
一帮牙将,偏佐,亲随,聚拢到了赵匡胤帐下,议论纷纷。
“咱们跟着将军前方出生入死,后面一帮无聊官员却是颠倒黑白,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这叫什么事?“
“赤胆忠心有罪,明哲保身恃功,天理何在,公义何在?“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要说,应顺天应人,什么正统,什么龙种,都是欺世盗名,瑞出东方,地龙昭显,将军才是我等之王,天下之应。“
“将军要是回了京城,恐怕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与其刀笔之吏何患无辞,等着受死,不如呼天应地,起事立国呀。“
你一言我一语,轮番上阵。
而赵匡胤竟是拍案而起。
“太后信任,朝廷重托,当一心一意尽忠报国才是,尔等再有胡言乱语,蛊惑军心者,杀无赦。“
赵匡赢一剑下去,帐下案几被砍做了两半。
一众人都不敢再吱声了,纷纷退下,只有赵光义,大着胆子,留了下来,给哥哥斟上一杯酒。
“哥哥就是要我光义的脑袋,我也要说。“
赵匡胤斜了一眼这个弟弟。
“有话快说,暂且留着你这颗脑袋。“
赵光就坐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