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关键是沈云卿就纳闷儿,这官方没有登记,地方官吏也不知道,这几百口的濒国人哪儿冒出来的,混迹在当地这么久,一点都没迹象?
“汪大人,这濒国外民之事,汪大人当时如何处置的?”
“当时情势紧急,哪还容得本官犹豫这等细枝末节之事。”
汪晨贵、赵东庭逃回扬州后,给朝廷去文中并没有提及濒国人一事,而王曦照、虞童二人和泰县、灌县县令都被困在州城之中,所以直到现在,朝廷不知道海通有濒国人一事。
从地理上看,日本的九州岛距离山东和江苏最近,如果从海洋洋流和海上航线,眼下走江苏这条航线较为顺风顺水,也是最早的海上航线,所以濒国人偷渡出现在苏北地区,从地理上来说是大概率事件。
而且濒国与岐帝国的海上贸易是半开禁,允许民间有出海经商的行为,因为在岐帝国看来,濒国已经服了王化,比东南亚人更像文明人,同时濒国出产银,加大贸易往来是必然的。
可现在实际情况让沈云卿又担心起另一桩事,那就是倭寇。
倭寇这个职业甭看在明朝闹得凶,其实从隋朝开始就有,最早在朝鲜半岛和渤海附近。
后来慢慢摸清了海上航路以及南方人口更少,倭寇在唐朝向山东和苏北转移,到了宋朝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无利可图,尤其是游牧民族不那么好欺负,所以倭寇又流窜过长江,去了福建一代。
当时由于南宋中心在杭州,海上力量强大,因此南宋时期江南还算消停,整体倭寇的密度频率也不高。
真正猖獗起来是明朝开始,因为那个时候日本人口增多,同时进入战国割据,大量武士阶层,以及逃避战乱和战败浪人、大名余孽出国避难,避难避难就成了出国讨生活。
眼下岐帝国时期的濒国正处于战国,从目前的官方消息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内战,当下的日本即将从名义上实现统一,所以必然会有战败流亡的浪人、大名余孽,进入中国腹地。
这些人当中,一些有遣岐使背景,一些有经商背景,但基本上还是合法的,但是不合法的黑户,尤其是杂种,都是武士集团的骨干。
这些人长期滞留在中原生息繁衍,一代或两代,形成地方势力,就容易和海外以及濒国本土的残余势力勾结成倭寇,然后在中原兴风作浪。
那问题就来了,这些伪装成炉户的濒国人,背后如果是盐商的话,那盐商中谁在雇用他们,还是说,经过一两代生息繁衍,盐商中已经混入了倭寇。
想到这一层,沈云卿又问汪晨贵:
“汪大人,你乃扬州刺史兼江淮道节度使,可知道盐商中有濒国背景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