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一落,莫小笙就莫名其妙地有些心虚,她抬眼看着那个清秀非凡的少女,正对上段织织那双清秀澄澈的眼睛。
段织织今年十八岁,比莫小笙还大上两岁,但是看上去却比莫小笙要青涩羞谨的多。眼神只是轻轻和莫小笙扫过一眼便不敢再看了,一双睫毛微微低垂着,嘴角挂着一抹浅笑。
反倒是莫小笙,一心老挂着晏铭那句“她或许是想来找刺杀他干爹的仇家”,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段织织,倒显得有那么些无礼。
她拿胳膊肘杵了杵一旁的楚应,小声道:“你说,段织织这副面相,怎么也不像是来找我兴师问罪的吧。”
楚应摇摇头,朝她不动声色地使了个颜色,示意她仔细观察。
段织织仍在那里微微低垂着头,双手指尖轻轻叩握着,就跟个普通的少女别无二致——而距离她两步之遥的王守余竟然也是一副心虚的样子,避开眼神,连看都不敢看她。
这副样子,倒不像是串通好要找莫小笙麻烦的形容。
但若二人父女感情不合,那当初自己把王守余刺伤之时,这位段小姐为何紧赶慢赶地非要亲自去看他呢。
莫小笙轻笑一声,觉得这事情有点意思。
众人客套两句,都坐了下来,今年朝廷下发通商政令,对这帮西北的商户而言,机遇挑战各自参半,这场年会须得商议的事情不在少数。
但是,莫小笙微微挑了挑眉,想起自己最开始在门口那里被那位周姓商户拉拢的经历,又下意识的扫视一眼围坐一堂的四五十名的土著商户,觉得这个年会就算开到下个月,恐怕也难以让这群人掏心掏肺的讲话。
京都的势力可以拉拢自己,自然也能拉拢别人,现在殿内这些所谓的老朋友们,又有多少已经开始动摇,打算背弃东阳,加入京都来人的阵营了呢。
新政推行,本就是数日易天,格局不稳的风口,这里的商户一旦有了京都的大树得以撑腰,且不说有了财力物力的雄厚支持,光叫板的底气,就壮大了不少。
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道理,不是只有她莫小笙一个人明白,她找了晏铭,自然也会有人找梁学滟、司马氏……甚至是其他更为厉害的人物。
朝廷只管下令,便十分放心的把推行的使命交给了这位直属中央管辖的城守手上——至于西北定武侯路平昀,自始至终只想着开疆拓土,对于新政推行,发挥的作用也不过是写了副匾额,挂在年会殿堂之上。
现在这副样子,倒有一副任由万物自由生长,缠绕攀附的魔幻场面。
能不能把这局面控制住,不让东阳沦为京都商战的下一战场,把西北的商机牢牢掌握在东阳本土之人的手中,全看这个政令的掌舵人——段从锦怎么做了。
对于段从锦而言,今年的商界年会,是一场硬仗。
莫小笙下一刻更加疑惑了,倘若真要刀光剑影的跟这帮土著斡旋,为何又要带上段织织这位弱不禁风、风吹杨柳折的大小姐呢。
显然,一同赴会的众人,都跟自己有同样的疑惑。
段从锦眉目不紊,只字不提此次通商政令之事,仍旧气定神闲地端坐在最前面,一旁的文书先生已经开始翻查出一年的账目,开始按照惯例,对众人报账。
“今年东阳商界纳税款项共计八百九十七万两,玉门两百八十万两,西域各地四百零二万两……”
众人听着这些税目,脑子里已经开始飞快的打起了算盘。
“……各地商货车马今年进出关口共九百五十七辆,其中货物六百余辆……”
对于东阳的商户而言,这些数字着实无足轻重。不用想也知道,今年通商政策一下,光一个季度的车马,估计就会超过这些流水了。
段从锦正襟危坐在大殿中间,眉宇如霜,手边的茶水却是一口未动。商户关心的事情迟迟不见提及,都有些烦躁,但见段从锦这般铁面包公一样的坐姿,自然也不敢做出懒散形容,只得老老实实地听文书念账本。
账目冗长,最后一页念完的时候,已经有不少商户开始打起了哈欠。
楚应在一旁悄悄打探,问道:“你觉得段城守今日是什么心思?”
莫小笙微微一笑,没有挑明,只是简单道:“这是调转注意,让人轻敌呢。”
段从锦为官二十余载,一向使得都是这种压人性子的好手段,这种关头,前面越是顺风顺水,后面的压轴戏码就越是撼天动地,让人措手不及。
果然,走完了流程,段从锦段大城守微微扬眉,见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这才一扬衣袖,在大家都开始喝茶醒脑的时候,一句话转入正题。
“想必各位都知道了,圣上亲旨,西北商界关隘取消,今后通商无需专门在东阳郡办理通关文牒,可自由通行。”
本已经有些疲软的商户们都一个激灵坐了起来,将茶水匆忙安置好后,便开始竖起耳朵听,一个字都不敢落下。
“圣上将这一重托委任与我,是信任下官,侯爷将这副匾额悬于我头上,是时刻鞭策我,不得有违政令,有失公允。”
此话一说,可谓义正言辞,便是志向喷薄的少年,也要自愧不如。
“正值年关,大家齐聚于此,想必也听说最近东阳城热闹的很。京都、江陵、玉门、西域、南疆……多地商户人口涌入,年后还会更多。我虽坐阵于此,很多事情却也不得不遵从“公正”二字,很多事情,也是鞭长莫及。”
“所以,大家若要在东阳继续立足,需得早做打算。”
此话一出,下坐的商户们都炸了锅。
等了半天,这样天大的事情,竟然只有一句“早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