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些年迅猛发展的祭师势力,相关的产业也改头换面,变得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最典型的,就要数建筑业了。平地起高楼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大量的石材自山中开采出来后,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楼层的垂直高度,三五层的石木房已经比比皆是。
东莱府最大的学院更是如此,由于规模宏大,所以无法安置在城内,而是在城外北侧的山上。
其实最初的时候,东莱学府还谈不上‘府’,只是张家凑个张老师、王家出个王老师,将周边几家有些天赋的小孩子聚成一堆托管起来罢了。然而破坏力爆棚的小孩子有人代为管理的消息传开之后,立马就有人找上门来,这么一来二去,也就凑了个民办小学堂。
当然,这么丁点的师资力量根本谈不上雄厚,所以只是在山下偏居一隅而已。
渐渐地,随着祭师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原先的小学堂也就变得不像话了,茅屋瓦房也一路发展成了民办子弟学校。
众所周知,在这个东倭北金西匈奴的动乱年代,祭师动辄以一抵百的破坏力是很有战略意义的,如此一来这些祭言师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各大阶层的拉拢对象。加之百无一二的稀有程度,更是加快了祭言师群体跃入贵族阶层的速度。
这其中,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东莱祭师子弟学院,掌握了大批的优秀学子与办学经验,没多久的时间便拉拢了大批的祭师力量,再配合几大势力顺水推舟,于是挥金如土般的,将东莱府子弟学院修成了大顺国贵族学校。
人的名树的影,这么一来,东莱学府便成了多方势力趋之若鹜的宝地,但凡有个江湖名号的势力,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家弟子送进来深造,然而东莱学府每年能够接纳的人数就那么多,哪怕是年年扩建,也依然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求。
于是各方斡旋之下,官府出面又扩充了一系列的附属学院,什么王家沟附属第一祭校,李家塘子祭师学院之类的诡异名称就这么冒了出来。这让姜黄从那些报名的堂口路过时都不忍心去看。
太尼玛有改革开放的味道了。
走出东莱府北城门,路两旁叫不出名字的树投下整齐的树荫,遮住一半的路面,顺着笔直的道路望向尽头,便见到了一面仿佛铺在了山坡上的建筑群。
路两旁是种满绿植的田地,地里种的不是姜黄所知的任何一种农作物,而是灵药,细细察觉甚至能感受到一丝灵气。
“好大的手笔啊!”一边沿着道路向前走,姜黄一边感叹。发出惊呼的不只是他,很多初到东莱的商旅同样在感叹。
“一会到了学府前,你就知道什么叫大手笔了。”何川笑笑,活动着胳膊,尝试着做一些恢复性动作。
两人聊着走着,很快来到了东莱学府近前。
“我老天爷啊,这得多劳民伤财啊!!”
随着与学府距离的拉近,姜黄心中只剩下震撼,眼前建筑群的规模完全超出了他的意料——这里与其说是一所学院,倒不如说是一座小城,甚至其中的风格流派还各不一样,他目前能够辨认出来的已经不下三种:闽派、徽派、京派。。。
相同风格的建筑聚集在一起,一簇一簇的白色的墙,红色的柱,青色的瓦。。。远远望去让他想起了缤纷多彩的斯德哥尔摩,虽说颜色不如那般跳脱,但完全不同的雕梁画栋却构筑了更加磅礴的文化底蕴,是单纯的中世纪风格所比拟不了的。
由水磨砖砌出的外挑檐脚门楼旁,是雕砖、青瓦、组成的徽派马头墙。飘逸的延伸一段后戛然而止,墙那一侧已经是脊角高翘的屋顶和走马楼,园林式的布局在这一段忽然绽放,郁郁葱葱一大片后,又遇到了一栋十多层高的尖顶多面塔,塔楼檐角突出翅起,玲珑雅致,如飞似跃。在那之后的山壁上,三条悬空长廊蜿蜒盘绕,几段曲折之后,伸入了几口宽阔的洞窟之中。。。
早已经目不暇接的姜黄,此刻心中的感叹词只剩下一个。
卧槽!
这里真的是教祭言的地方嘛?。。这浓郁的混搭施工风格是怎么回事?这尼玛是谁设计的啊?一所学校都让他盖成华夏建筑博览馆了好不好!!!
卧槽卧槽卧槽。。。